《后汉书·孝灵帝纪》:“光和二年,秋七月,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有罪,下狱死。”李贤进一步解释:“时张修擅斩单于呼徵,更立羌渠为单于,故坐死。”
《资治通鉴》记载:“光和二年,五月,护匈奴中郎将张修与南单于呼征不相能,修擅斩之,更立右贤王羌渠为单于。秋,七月,修坐不先请而擅诛杀,槛车征诣廷尉,死。”
张修擅杀的行为让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匈奴人失去对朝庭的信任,给那些想反叛的势力一个拉拢分化的机会。因此朝庭不得不处死张修以平息匈奴怨气。
张修死了,随之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以及紧接而来的各地烽烟,让东汉朝庭左支右绌。在张纯张举叛乱后,朝庭调南匈奴参与平叛,这竟成为压垮南匈奴与朝庭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南匈奴休屠各胡乘机反叛,攻杀郡守邢纪、并州刺史张懿和单于羌渠。而领兵在外的于扶罗也没闲着,一边向朝庭申诉,一边却与白波军一起进犯太原河东等地。
《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中平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
这一系列变化,让雁门关内外,几乎成为外族天下。又或者,在那些地方生活的人必须依附仰赖外族才能得以生存。
回到西汉时期,在《汉书·匈奴传》记载这么一件事:当单于驩喜上书愿保边塞安全,请西汉朝庭罢边备塞吏卒,以休人民时。天子下令大家商议。郎中侯应发言认为不可,其中就谈到“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夫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天性然也。……,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罢,……,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戚,……,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盗贼桀黠,……,亡走北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从出土的汉简中也间接证明边境现实的确如此,郎中侯应所言非虚。历史上,边境的这些情况是始终存在的。
如:《居延汉简》中,也出现了”出塞亡人从者丈夫女子““居延常安亭长王闳子男,同攻虏亭长赵常及客民赵闳,范翕等五人俱亡”等字样。
匈奴等外族也很聪明,他们明白汉朝文明强于他们,无论是纺织,还是冶铸,无论是医术,还是学问。因此有才能的逃亡者也很受重视。于是他们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建造“区(殴)脱”,部署伏听者。以此为边哨驿站。首先是安全上的使用,其次便是用来接应逃亡者,有时甚至还会组织直接去汉地捕捉生口。
如《汉书·苏武传》记载:“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
而这边的东汉朝庭,对待逃亡者也不手软。
敦煌出土的汉简,有:“亡入匈奴、外蛮夷,守弃亭障逢(烽)燧者,不坚守降之,及从塞徼外来绛(降)而贼杀之,皆要(腰)斩,妻子耐为司寇,作如。”字样。
张家山的汉简中,也有“所取荆新地,多群盗,吏所兴与群盗遇。去北,以儋乏不斗论。律:儋乏不斗,斩”的处决临阵脱逃者的记载。
百姓,生活困顿,可以选择冒险逃亡,也可选择困顿内徙南迁;而朝庭,有力量时可以“虽远必诛”,无力时也只能“和亲苟存”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选择。
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提到:“永寿二年秋,檀石槐遂将三四千骑寇云中。延熹元年,鲜卑寇北边。冬,使匈奴中郎将张奂率南单于出塞击之,斩首二百级。延熹二年,复入雁门,杀数百人,大抄掠而去。延熹六年夏,千馀骑寇辽东属国。延熹九年夏,遂分骑数万人入缘边九郡,并杀掠吏人,于是复遣张奂击之,鲜卑乃出塞去。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
你打,他跑,你走了,他又回来。这种打法深得太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精髓。你要把女儿嫁给他,给他王位,他不要,反而看到你的软弱,变本加利的滋扰劫掠。
面对这样的情况,东汉朝庭也有努力过。《后汉书》记载:“熹平六年,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此次大败,让东汉再也无力阻止鲜卑在北境的劫掠。而百姓,则用自己的双脚投票。自从光武帝摆平南匈奴后,让“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民归于本土”之后,再一次出现北境流民潮。而这一次,不用官方的命令。
历史便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中,决定了走向。虽然没有撤消行政区划,也有任命官员让其遥领,但边郡的实际管理权已不在朝庭手中。
在严耕望着《两汉刺史太守名录》中,汉末定襄,朔方,上郡等地郡守记录只到桓灵时期。
唐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亦可佐证。
如:“秦置三十六郡,雁门是其一焉。汉因之。后汉末,匈奴侵边,其地荒废。”
“繁畤县,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
“崞县,本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
“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
在《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二月初,桓帝诏问颎曰:“先零东羌造恶反逆,……而久乱并、凉,累侵三辅,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复至单危。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馀里,匈奴、诸羌,并擅其地,……”帝许之,悉听如所上,颎于是将兵万馀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
从这段汉恒帝与段颎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对于汉末北境沿线发生的欺凌劫掠,朝庭的处理方案是,让民内徙,出兵收复。
根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年,二月,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关、居庸关以东。”
既然要内徙,只能优先扩充边郡。原因嘛,司马彪给出了答案:“前书曰代郡有常山关,上谷郡居庸县有关,时胡寇数犯边,故徙之。”
常山关西、北、东三面有滱水环绕,关城则依山而建。据清代官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关,在唐县西北百里。方舆纪要:倒马关即战国时鸿之塞,也记作鸱之塞,亦曰鸿上关。汉时谓之常山关,后汉书作唐关,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经注:滱水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是为深峭。元和志: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通鉴注:自蔚州广昌县东南山南出倒马关,至中山上曲阳县,关山险隘,石径逶迤,沿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与居庸、紫荆称为内三关。”
可见,常山关凭借险峻山势,形成要冲。
这么危险,那徙民如何到达目的地呢?
由雁门平城到常山关除了绕道雁门关外,还有一条古道。
常山关正位于这条古道末端。它就是后来的灵丘古道。
不过,汉代的灵丘古道还仅仅只是山中樵路,一开始只是樵夫进山砍柴,或山中猎户行走的山路。但随着南徙的人多了,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魏书·太祖纪》载:“(公元398年)天兴元年,春正月,东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馀里。”
《魏书·世祖纪》载:“(公元436年)太延二年,八月,世祖诏广平公张黎发定州七郡一万二千人,通莎泉道。”莎泉道即灵丘道,在现灵丘县西黑龙河侧。
《魏书·高祖纪》载:“(公元482年)太和六年,秋七月,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
他们沿着前人开拓的痕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让灵丘道出现在世人眼中。它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滱水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灵丘道位于灵丘县。
灵丘县内万山环绕,滱水旋折,山脉自雁门发端,乱山横迤,由阴馆、汪陶至崞起北岳。南入卤城,东由灵丘嵬白、隘门等山,腾跃入五阮、常山。作为并冀幽三州交界地,北联云朔,西扼雁门,南入常山关,东通广昌。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不可避免成为部分内徙者的可选之路。
加上灵丘虽地居高脊,却存有盆地,虽处边陲,却属外三关关内。西望雁门,东趋五阮,峰回涧折,龙蟠虎踞,控险扼原,四面皆可制敌。可锁钥北门,扦卫西塞。这样有利的地理条件,又使灵丘成为代雁之地的军事重镇。
据《灵丘县志》的边警记录:
汉高帝六年九月,冒顿入边。
文帝六年冬,北幕三万骑入云属,烽火通甘泉。
永寿二年,秋,七月,檀石槐寇云中,鲜卑寇云属,南抄缘边尽据故地。
唐高宗弘道元年五月,突厥入蔚属,杀掠吏民。
昭宗天佑十三年八月,契丹率十万入塞,破,蔚属悉为所有。
宋太宗雍熙三年五月,契丹尽陷蔚属,杀伤宋军数万。
宋徽宗宣和四年十月,金陷蔚属。未几,夏称藩于金,使使割云中地二千里畀之。
明景泰元年六月,掠蔚属。 正德九年七月,寇蔚属。
嘉靖十五年八月,由弘寺口入,寇掠灵丘,杀掳甚众。
嘉靖十九年七月,众十余万,分二路,一入宣府,一入弘寺口,掠浑源、灵丘,复由弘寺东口而出,杀掠甚众。
嘉靖二十年七月,由左卫猪儿洼入,掠灵丘诸处而出。
嘉靖二十二年十月,入蔚三县,杀戮殆尽。欲叩紫荆关,马疲而去。
嘉靖三十二年,俺答大举入寇,分道掠灵、广诸处。
嘉靖天启六年,插由得胜口掠云属,滋杀而出。
嘉靖崇祯七年,由浑源至灵丘,焚杀甚众。
……
另,1937年9月,侵华日军攻占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20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侵占灵丘。
……
可见,想要由北入侵中原,必侵灵丘,此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各位看官,这几千字洋洋洒洒看下来,会不会有个疑问:这作者倒底想表达什么?
从犯汉虽远必诛,到备受劫掠,从防线收缩,到以夷制夷,从投靠,到反叛,从张修,到羌渠,从天性,到选择,从措施,到内徙,从平城到灵丘道,从灵丘到灵丘边警。
本人认为,一个从弱到强,一个从强到弱,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中,边境游牧民族与汉朝实力的变化应该让我们警醒:为何拥有人口、物产、幅员优势的华夏,会在别人年复一年的觊觎中败下阵来,最终形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呢?
答案令人郁闷:制度僵化,上下异心,用人不当,进退失踞,贪腐渎职,鱼肉百姓,倾轧内耗,勾心斗角,争小利而失大义,贪苟且而舍图强,强者需索无度,弱者渺无生机,等等,最终损害国本,自我削弱,以至于无力应付外敌入侵,……。众说纷纭,文中也夹带私货略为提及一二,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回归正题。如今,我们的主角正打算从灵丘出发,改写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