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用于存放粮食的空间显得颇为局促,仅有不到三十平方米的狭小区域,且顶部低矮,若要向上拓展显然不切实际。
幸运的是,这片区域的地下并非坚硬的岩石层,反而非常适合挖掘半掩式的粮窖。
宋遥灵机一动,借鉴了古代华夏的粮食储存智慧。
由于空间有限,部落清理出的场地呈长方形,宽约三米,长八九米。
宋遥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其分割成三四个独立的窖穴,这样一来,即便某个窖穴发生意外,也不会波及其他粮食。
粮窖的设计颇为巧妙,先向下挖掘一米多深的坑洞,再在上方用各类材料构筑一米多高的围栏,如此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储存一万多斤稻谷,这对部落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然而,稻谷的储存最需警惕的便是防潮问题。
山洞内的环境并非完全干燥,平日尚可应付,但一到阴雨连绵的季节,潮湿便成了大敌。
为此,宋遥与狼匠绞尽脑汁,竭力寻找防潮的良策,以确保粮食的安全无虞。
挖完后,宋遥不厌其烦地以火烘烤数日,直至坑内水分尽数蒸发。
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又向下深掘些许,确保至少十余寸的土层均已干透。
随后,他在表层均匀涂抹了一层细腻的陶土,经过一番烧制,其质竟与陶器相仿,防水效果显着提升。
此法乃是陶氏所献良策,众人皆知陶器之防水特性,虽无法与窑中烧制相媲美,但宋遥只求表层能略具疏水之效,便心满意足。
坑底,宋遥精心铺设了一层烧制而成的砖块。
部落至今仅烧得两千余块,为妥善储粮,他可谓不惜工本。
每一粮窖需耗砖数百,除底部铺就外,四周亦以砖块环绕加固,以求稳固之极。
除却底层砖石,其上覆以少能土碎块与草木灰混合而成的防潮层,此乃防潮之关键所在。
二者皆为吸水佳材,稍遇水汽便即吸附,且宋遥又添入些许活性炭,以防异味滋生,确保粮窖内空气清新。
宋遥打算用稻草铺设地面,按照传统做法,上面通常会再铺一层席子。
然而,目前部落里并没有这种席子,倒不是做不出来,狼匠早就掌握了制作方法。
只不过,部落里的夏天并不炎热,大家习惯直接睡在地上,凉席似乎显得多余。
再者,制作席子实在耗时费力。
尽管工艺与编竹篮相似,但对竹篾的要求却高得多。
篾条必须轻薄,毛边处理也要极为精细,毕竟是人要躺在上面的,稍有毛刺便会扎得难受。
反复权衡后,宋遥决定省去这层席子。
毕竟,部落里的粮食消耗迅速,一万多斤粮食听起来不少,但这么多张嘴吃下去,最多撑个大半年,节约点也顶多一年就能吃完。
等到明年,新稻谷又会入库,只要多留意些,应该不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