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的一声大喝,犹如晴空霹雳,瞬间撕裂了北门魏军心中那脆弱的幻想。那喝声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刺他们的心灵深处。钟会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短暂的惊愕,但随即被坚定与决绝所取代。他深知,此刻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唯有奋力冲破重围,方能觅得一线生机。
“随我冲!”钟会一声令下,声音坚定而有力,宛如穿透战场硝烟的号角,直击每一位将士的心田。其他将领仿佛心有灵犀,无需多言,纷纷带领各自的士兵,如同脱缰的野马,不顾一切地向前冲杀。他们身影矫健,步伐坚定,即便面对生死存亡,也未曾有丝毫退缩。
廖化见状,并未选择盲目阻拦,而是展现出了老将的沉稳与智谋。他迅速让开一条通道,让魏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过。然而,这并非放任魏军逃脱,而是廖化布下的一道妙计。他紧紧地跟在魏军之后,如同一道无形的阴影,给魏军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魏军在慌不择路的逃亡中,成为了廖化大军的刀下鬼。这一路,魏军虽然成功突围,但背后却总有廖化军队的追赶,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死神,在不停地挥舞着镰刀,收割着脆弱的生命。
尽管魏军惊慌失措,但在诸多将领的严格约束下,他们并未完全丧失秩序。虽然三分之一的魏军最终沦为了廖化大军的战功,但仍有大量军队在将领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向西北方向逃窜。因为他们的将领告诉他们,那里有一条逃出生天、返回家园的路,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所在。
廖化追了大约一个时辰后,也明智地选择了停止追赶。他深知,自己军队的数量有限,如果追得过于急切,一旦被魏军拼死反扑,后果将不堪设想。廖化望着魏军渐行渐远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惋惜。他明白,这部分魏军已经成功逃脱了他们的追捕,成为了这场战役中的漏网之鱼。然而,他并未因此感到沮丧,而是迅速调整心态,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而在涪城东门的战场上,随着蜀军如潮水般不断涌来,魏军的数目在急剧减少。胡烈仍在大喊着“冲出去!”,他的声音虽然依旧洪亮,却难掩其中的绝望与悲壮。他深知,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逃出生天的希望渺茫。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带领着士兵们奋力冲杀,试图寻找一丝生机。
然而,他内心深处的绝望却越来越浓烈。他的亲军,甚至是周围的士兵,都已察觉到他们陷入了绝境,开始有人低声咒骂起胡烈来。面对这些咒骂,胡烈有口难言,只能默默承受。他接下这个任务之时,便已知晓会有这一刻的到来。尽管他身为魏国的功臣,却也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每一声战鼓的擂响,都像是在为他敲响的丧钟,让他心中的绝望更加深沉。
随着魏军的数目越来越少,一些士兵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他们开始抛下武器,大声呼喊“投降!”。这些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如同绝望的哀鸣,让人心生怜悯。东门这场战争也慢慢地进入了尾声,胡烈环顾四周,看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士兵,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已经无法改变这场战役的结局,也无法拯救这些士兵的生命。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果断地拔刀自刎,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场战役画上了悲壮的句号。他的亲兵见状,亦毫不犹豫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虽然勇猛壮烈,却终究难逃一死。他们的牺牲显得既无奈又悲壮,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姜维站在远处,目睹了这一切,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与无奈。他深知,这就是乱世,每个人都在为生存而战,自己有一天或许也会面临同样的境遇。想到这里,姜维的心情更加沉重。他默默地注视着战场上的硝烟逐渐散去,心中充满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战争的无奈。
“收拢魏军士兵尸体,集中焚烧。”姜维沉声吩咐道,“胡烈将军找个坟地埋了吧,立一块碑。虽然各为其主,但他们亦是忠勇之士,值得我们尊敬。”
此时,廖化也率领军队返回,战场上的硝烟逐渐消散。姜维进入涪城,立刻安排人抚慰百姓,把收缴的粮食重新发放到百姓手中,以缓解他们的困苦。
随后,姜维迅速发下了新的军令:“钟会大军已不足为虑,现只剩下邓艾的大军。”他的目光坚定而果决,“我们也迅速回援成都,回援过程中我会迅速给你们新的部署。邓艾这支军队,我们可不能有一只漏网之鱼留下!”说完,他的脸上露出了对邓艾既钦佩又愤恨的表情。在乱世之中,英雄相惜却又不得不为各自的立场而战,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