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之上,魏军的身影愈发密集,战斗的火焰燃烧得愈发炽烈。起初,只是零星几个魏兵,冒着如雨点般密集的箭矢,奋勇杀上城头,却很快就被守城蜀军那冷酷无情的刀锋所吞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逐渐变得频繁,魏兵们开始三五成群,犹如狼群般冲上城头,与蜀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此刻,城头上的魏军已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结成小队,彼此呼应,与蜀军士兵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混战的海洋。
在这混乱之中,蜀军的弓箭手们也不得不放弃那远程的优势,被迫卷入这残酷的近战之中。城墙下方的魏军因此压力骤减,更多魏军士兵如同猿猴般灵活地攀上城头,局势愈发危急,仿佛一座即将崩塌的堤坝,随时都可能被汹涌的潮水所淹没。
而在那城门之处,魏军士兵与白毦兵之间的战斗同样激烈异常。邓艾亲自率领亲兵加入战场,如同一股猛烈的飓风,席卷了整个战场。城墙上和城门处的蜀军,在这股飓风的冲击下,开始显得摇摇欲坠,败退之势愈发明显,仿佛一片即将凋零的落叶,无力地挣扎着。
刘循站在城墙上,手中的刀光如同闪电般闪烁,每一次挥出都伴随着一阵魏军士兵的哀嚎。然而,魏军仿佛无穷无尽,越杀越多,如同潮水般不断涌来。刘循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但更多的是无奈与悲愤。与此同时,城门处的刘谌也已杀得双眼通红,仿佛一头愤怒的猛兽,但即便如此,魏军仍然如同潮水般一次次逼近,局势岌岌可危,仿佛一根即将断裂的琴弦,随时都可能崩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城门后面的巷尾突然传来一阵嘈杂之声,打破了这沉闷的氛围。紧接着,一队家丁如同脱缰的野马般冲了出来。他们虽然没有穿戴那沉重的甲胄,但手中却都紧紧握着武器,眼神中透露出英勇无畏的气息。领头的三人,一身文人打扮,却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仿佛要将所有的勇气与决心都凝聚在这一刻。
他们的出现,为城门处的蜀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家丁虽然战斗力有限,但他们的英勇与决心却深深感染了蜀军士兵。当这些家丁加入到战斗后,城门处蜀军的溃败之势开始得到缓解,仿佛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刘谌偶尔扫过一眼,惊讶地发现这三人竟是谯周的三个儿子——谯熙、谯贤、谯同。这一发现让刘谌顿时精神大振,他高声大喊:“援兵到了,死战不退,与成都共存亡!”这声音如同号角般响彻云霄,城门处的蜀军士气再次被提振,危局终于得到了暂时的解除。
谯熙、谯贤、谯同这三人的参战,对于刘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事后也曾反复思量,为何谯周的儿子们会毅然决然地投身战场。毕竟,即使成都陷落,谯周作为大族之人,凭借其声望与地位,也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一点,不禁让人想起了官渡之战前的陈琳。他曾替袁绍写过一篇痛斥曹操的檄文,言辞之激烈,让曹操的头风病都为之痊愈。然而,陈琳最终仍在魏国身居高位,各为其主罢了。
然而,谯氏三子参战的原因却显然并非出于此。他们只是想用行动证明给父亲谯周看,他们并非他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这种逆反心理,或许正是他们走上战场的动力所在。他们想要告诉父亲,他们也有能力为家族、为国家做出贡献,而非只是躲在书斋里啃书本的弱书生。当然,他们的举动也让谯周倍感无奈,因为他深知这一举动将把整个宗族绑在蜀汉这艘战船上,如果失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城门处的局势虽然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蜀军并没有余力来扩大战果。这些没有穿甲胄的家丁们虽然英勇无畏,但战斗力终究有限。他们缺乏军事训练,只能依靠街头斗殴的打法来对抗魏军,对魏军的杀伤力极为有限。然而,他们的出现却为城门处的蜀军增添了一些士气和宽慰。在这危急关头,任何一点士气和宽慰都是宝贵的,如同黑暗中的一缕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然而,让人无奈且痛心的是,城墙之上的局势却已经愈发失控。魏军的大股精锐部队如同潮水般涌上了城墙,与刘循率领的蜀军形成了针锋相对的态势。城墙之上,刀光剑影交织成一片,杀声震天动地,双方士兵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这种残酷的近身搏斗中,蜀军逐渐显现出了劣势。士兵们的体力与士气都在不断消耗,败象已露,仿佛一只即将被猎杀的猎物,无力地挣扎着。
可以预见,城墙上的蜀军溃败的命运已经不远。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激昂的战鼓声突然响起,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很多人开始寻找这鼓声的来源,仿佛这鼓声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