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浑言罢,只见他轻轻蘸了些许茶水,于桌案之上挥洒自如,写下两个苍劲有力的字,其余众人仿佛心领神会,纷纷颔首以示赞同。
次日清晨,魏国朝堂之上,朝臣们已完成了对陛下的朝贺之礼,气氛庄重而肃穆。这时,安东将军王浑挺身而出,步出班列,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晋王殿下,前日吴蜀两国联手伐魏,致使我国损失惨重,兵马折损无数。如今,我国已与蜀国缔结和约,不宜再兴兵戈。微臣斗胆进言,应整顿兵马,蓄势待发,出兵伐吴,以雪前日之耻,报我大魏之仇。”
尚书仆射裴秀闻言,亦步出班列,神色凝重地说道:“晋王殿下,此举万万不可。经过连番大战,我魏国兵马已疲惫不堪,国力亦有所衰减,此时再次兴兵,实非明智之举。况且,若我魏国伐吴,难保蜀国不会趁虚而入,再次伐魏,此实乃劳民伤财之举。”
王浑并未急于反驳,而是沉稳地说道:“陛下,据探子来报,吴国交趾地区已发动叛乱,此乃天赐良机。此时伐吴,虽不能一举灭之,但若能攻下吴国江北的几个重镇,将来灭吴便指日可待,胜算大增。”
侍中冯紞亦发表己见,他缓缓说道:“虽然吴国内部已乱,但吴国尚有丁奉、陆抗等名将坐镇,此等人物皆非等闲之辈。此时伐吴,恐怕难以取得战果,反而可能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中书令张华听罢,心中再也按捺不住,他激动地站了出来,大声说道:“尔等皆为佞臣,伐吴大计乃我国开疆扩土、扬威立万之良机。尔等不思为国报效,却在此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实乃可耻之极!”
张华言辞激烈,正欲继续慷慨陈词,却被晋王以洪亮的声音打断:“张大人,慎言!朝堂之上,岂是尔等肆意妄言之地?”
张华闻言,只得悻悻然退下。此时,司马攸知道自己该出面表态了,他挺身而出,声音坚定地说道:“陛下,父王,儿臣自吴蜀伐魏以来,常常夜不能寐,心中时刻铭记着这份仇恨。若不报此仇,恐怕民众会对朝廷大失所望,国威亦将受损。”
魏帝曹奂听闻此言,目光转向司马昭,神色凝重地问道:“晋王,对于伐吴之事,你意下如何?”
司马昭沉吟了片刻,神色凝重而深邃,随后缓缓开口言道:“伐吴之事,实乃国之大计,关乎社稷安危,切不可轻率而定。我国虽已与蜀国缔结和约,然蜀国之心,如同深海难测,不可不防。而今吴国内部已生乱象,此乃天赐之良机,若不趁机伐吴,恐错失千秋功业。孤意已决,东线由征东将军石苞统率大军,攻取濡须要地;西线则由司马骏将军领兵,攻取夏口重镇。本次战事,重点在于攻取濡须,望众臣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确保战场之事不受丝毫拖累。”
司马攸闻听司马昭做出如此决断,心中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父王,儿臣愿请缨前往东线,披荆斩棘,建功立业,以报父王栽培之恩!”
晋王司马昭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饱含深意地看了司马攸一眼,缓缓说道:“攸儿有此壮志雄心,勇气可嘉。孤再派安东将军王浑及中书令张华协助于你,望你等三人同心同德,共谋大计,切不可辜负孤的一片心意!”
朝堂之上,众臣闻听此言,皆纷纷恭贺晋王决策英明,有方有略。魏帝曹奂虽然心中颇感不悦,但奈何此时晋王权势滔天,他亦无可奈何,只得默默忍受,心中暗自思量对策。
在襄阳北地王府的幽静庭院中,阳光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刘谌与范长生正对坐于棋盘两侧,手谈一局。范长生轻捻一枚棋子,缓缓落下,同时开口道:“殿下,成都那边的叛乱,不知如今情形如何,您竟丝毫不显焦急?”言语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刘谌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他轻轻摆弄着手中的棋子,回答道:“不过是些跳梁小丑罢了,朝廷之上,忠臣良将如云,想必这几日之内,便会有捷报传来。”他的声音平和而坚定,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