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文底子实在不好。最开始看英文文献的时候,被虐的就差哭了。
不过随着阅读量的增多,看文献的速度越来越快。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突然就爱上了读英文文献。
忽然理解金名在国内读研究的时候,她们实验室那个在美国工作过的副教授说过的话,“我到美国后,才真正的爱上科研。”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与之前在国内做过的研究做对比,觉得自己的视野渐渐的被打开了。一个半月来,我学到了很多做科研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常常会在读文章的时候顿悟。
哦!原来还可以这样使用数据!
哦!原来文献回顾应该这样写!
哦!原来实验结果需要这样介绍!
哦!原来在写文章的时候不但要介绍自己发现的东西,还要描述自己的不足!
我的天!摘要居然要写的这么全
在挪威,没有频繁的社交活动不需要陪各种企业大佬不需要写各种课题报告。
在挪威也几乎不需要做后勤工作,哪怕是打扫办公室和浇花,都有专业的后勤人员来完成。
这里没有一周不计其数的组会,这里一个月才开一次组会。
挪威是没有强烈等级制度的,不需要迎合和伺候上级,就算是梁老师,出门开会也要自己领行李,自己定行程,也要自己报账。
可能是因为挪威的生活太单一,工作时间很纯洁,所以就有了很多时间思考各种工作和人生的问题。
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文献回顾在市理工大学的地位。
过去李教授并不怎么重视文献回顾,所以在国内的时候,一直也没怎么认真的看过文章。经过这一个半月,不禁反问,如果不做文献回顾,怎么寻找研究空白区域?李教授常常说创新,可是不了解研究现状,就不可能知道科研现状,自然就更不知道哪里是研究空白,不知道研究空白,要怎么谈创新呢?
对于李教授本人,也产生了很多疑问。
如果置文献回顾不理,那李教授这不就是闭门造车吗?他是教授,这么简单的道理会不明白吗?如果他明白,为什么不强调呢?他不强调,怎么能保证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科研质量呢?他的科研要是质量不高,那他是怎么当上教授的呢?这到底是李教授的个人问题,还是普遍问题呢?对于李教授的疑问,我很久都没能找到答案。
虽然分析不清楚李教授的心理,但是我想明白了自己:过去三年做的研究,根本就不是研究!
金名听了这些感悟后,提了一个建议,“老公,要不,市理工的博士放弃了吧,看看能不能留到梁老师这里读博士?”
这个问题真的从来都没有想过,“是个路子,但是我不知道梁老师会不会要我。等一等吧,等我出第一篇文章后再和他谈,到时候底气足些。”
做好文献回顾后,觉得自己准备好写一篇真正的论文了!就开始着手写文章。
一开始写的汉语,打算等写好后再翻译成英文,但金名说,“和英文的思考方式不一样,就算英文再差,也不能这样翻译,不但不能锻炼英文思维,而且翻译后的英文会读着很别扭”。
可是,就我这个英文水平,哎,好吧!硬着头皮上吧!
终于在12月下询完成了初稿。
欣赏着自己像养孩子一样小心的写出来的文章,有种打赢八年抗战一样的快感、满足和骄傲。
总算可以稍稍松口气了,这两个月的钱,总算是没有白花。
“梁老师,对于您给我的方向,现在已经完成一篇初稿了。邮件发给您看看?”
“好,发过来吧。”
“梁老师,我还有个私事先和您谈谈,您现在有时间吗?”
“哦?好,进来吧,我有时间。”
“梁老师,通过在这里的两个月,我不但喜欢上了挪威,也喜欢上了和您一起工作。所以,我有个想法。我想做您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