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李耀桀的忧心并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忧愁。他不是学经济,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老百姓的收入上涨,说白了就促进经济发展。
但古代是重农抑商的社会,百姓的收入基本来源于农作,光靠农作很难提升的。
偏偏商人的地位又是最低的,等级分类上,商人属于“贱民”,可见他们有多凄惨,拥有着巨额财富,衣食无忧,偏偏地位低下。所以就算有什么好的商业模式,也发展不起来。
商品经济发展,朝廷扶持商业是中唐之后的事了。
李耀桀一直小心翼翼的,他做的事一直都秉承一点:不能过分地影响历史进程。
因此,他知道一些东西,但没法用,工厂之类的东西他不敢提出,或许提出了也搞不了,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劝李渊扶持商品经济,然后想出一个有利于全民的商品计划。
找来第五明,“现在西域的丝绸之路情况如何?”
“啥?”第五明不解。
“就是西域,连通西方各个国家的道路。”
“因为战乱,所以最近这些年来往的人很少,虽然西方突厥和我们国家是联盟,但突厥人野蛮,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有异心。”
“你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赚钱,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参与?”
“其实,只要风调雨顺,无灾无害,百姓收入自然会高。”
这样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李渊摆明了要他想办法弄一笔钱,然后可以慰饷士兵家属。
这笔钱大唐的国库肯定是够的,只是李渊想保证国库有存银罢了。
“我想到一个办法,不过可能你会不高兴。”李耀桀看着第五明,略微迟疑。
“什么办法?”第五明倒没觉得有什么,只要能帮李耀桀度过难关。
“提高商人的地位,然后提高商人的赋税。”
李耀桀想到的是从富人手中捞钱,由于古代对于商人的税收很小,所以商人基本上赚多少得多少。
如果按照现代,平均20的税率,那朝廷收钱就爽了。
“这个没问题,自古以来,商贾地位低下,更是被禁止商人子弟当官,科举考试也不可以参加。如果真的能提高商人的地位,我相信,大多数商人都愿意。”
第五明说,他父亲和爷爷,几十年来,都想通过各种办法接触上流社会,提高地位,可惜都无功而返,他腰缠万贯,却被那些穷得揭不开锅的人瞧不起,可想而知商人对于地位有多渴望。
李耀桀也明白,古代人认为商人满身铜臭味,重利轻义,为了利益可以抛弃良心,因此把商人列入“贱民”之类,也阻止商人从政,就是怕商人为了利益不顾国家百姓。
想当初,李耀桀刚和第五瑶结婚的时候,长安城里多数人对他也是白眼和嘲讽,哪怕他是名声在外的才子。
李渊当时册封他为官之后,朝中大臣们都是极力反对,认为他是伤害了百姓和读书人的心,甚至劝李渊收回成命,哪怕这样会让李渊落个言而无信的坏名,也不愿起个坏头。
最能让后世人体会到这种地位差别的就是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那句“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卖艺的歌女,年老色衰了,嫁给了商人,还觉得自己是迫不得已的“下嫁”,很委屈。
不过李耀桀倒也觉得,让商人从政不是好事,但提高一下他们的地位也未尝不可。
“一般的商铺,作坊都会有账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