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知道的经典,有多少是被迫写下来的?据说庞涓曾胁迫孙膑写兵法,孙膑始终未写,脱离险境后才写。但道家经典道德经确实是被“胁迫”而产生的作品。换言之,这部讲述“众妙之门”的伟大哲学著作的创作居然是一种贿赂行为。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这个聃字是有讲究的。聃的意思是耳垂长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聃。”说明老子的名字是有纪实色彩的,跟孔子名丘是一个路数。孔子的头顶是个盆地形,或者叫环形山形,四周高,中间洼,那时候管这样的地形叫丘老聃曾担任守藏史,也就是藏书室室长,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没学问的人是没有资格担任这个职务的。担任这个职务的老聃“历览前贤国与家”、读书破万卷,为他厚积薄发,成一家之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自己的主张也没啥卵用,他决定出走了,就准备了一头青牛。青牛从此就成为他的标配坐骑。据说青牛乃是上古瑞兽“兕”,除了样貌像牛,其它跟牛没有一点关系。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兕,状如牛,苍黑,独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这描述跟犀牛很像。否则就是人们根据山海经里的神兽臆造出来的。反正就是为了增加一点神话色彩。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唐朝的史学家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这就是紫气东来这个成语的由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看来那时古人有望气的传统,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就是看到刘邦头上的气“成五彩”,认为“此天子气也”,于是反复建议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心想,那可不行!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下关,装模作样盘查。大概守门把关的人都有这喜好,不从过路人身上撸点啥心里就不痛快。不过不同于别人,尹喜不那么物质。但他的勒索也循着那些俗吏的路子。他向老子做了个手势,捻了捻手指,说:“能不能给我写本书啊?”说罢,噗通跪地。演了一秒多钟,实在演不下去了。老子一开始吓了一跳,以为是要钱,没想到他居然忽然跪下了。赶紧下了青牛,扶起他,说:“干嘛这么客气呢?为啥要我写书呀?”尹喜站起来笑嘻嘻地说:“要别的,您有吗?”老子很囧,说:“这个真没有。”尹喜说:“送人千金不如送人一言。您是最有智慧的人,送我几句话吧。”说罢,恭恭敬敬递上笔墨和竹简。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他这么消极无为的人是很懒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通关文牒护照签证啊!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书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德道经,上篇叫德经,下篇叫道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没想到写完了书还赚了个随从。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也成为道家出世主张的一个象征。
这部胁迫之下半推半就写成的奇书,不仅满足了其粉丝尹喜的愿望,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应该感谢尹喜这位函谷关令的临门一脚,他应该是史上最懂文化的关令,历史也幸而记下了他的名字。以老子和孔子这类大圣先哲的做派,他们一般是不愿意留下片语只言的,因为他们欲说还休,已经勘破,不屑于言。如果不用点手段让他们写出来,或者记录下来,才真是文化的巨大损失。
这部书现在叫道德经,被后人颠倒了顺序。它写尽了道家对道的痴迷和无尽追寻与描述。孔子博学,也只是入太庙,每事问,且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说他的思维还都限于具象思维。对于这玄之又玄的“道”不知他是否敢于问津。而老子一生问道,探寻宇宙本源和万事万物的共通规律,指导人们依据道来行事,是更为高超的智慧。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低调,作为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已经被无数事例验证。道家能成事,不为世俗所累,是一种真正的潇洒,与儒家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高亢而经常被现实撞得满头是包相比,孰优孰劣,几乎是一眼判然的。
老子后来被封为太上老君,时间是在唐朝,封他的人是唐高祖李渊。很有意思的是,我国古代两个最有名的强盛的王朝在开国阶段都推崇道家学说,信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西汉时期,老子思想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于汉初惠帝、文帝、景帝三朝,直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止。“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清静无为,结果国富民殷,太仓之粟,溢于仓外,府库之财,年久索断。因而才使武帝能够完成他的振古铄今的武功。可见,道家学说对于社会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它是统治阶级缓和压迫和剥削的指导思想之一。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只有老子和他倡导的学派,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儒家。假若天下太平,儒家学说就兴盛社会不太平,道家思想就流行。士人如果做了官,春风得意就讲儒家的治国平天下丢了官,身处逆境,就谈老子,以排解胸中的忧闷。至少从汉代以后,知识分子就左手捧着儒家经典,右手拿着老子学说,左右逢源。
有必要看一看老子及道德经在后人心中的位置: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u手可得。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