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妇女同志由于看到了挣钱的希望,被激发出热情的女人们干劲冲天,几乎到了不休不眠的地步。
张昌拿杆称将初四一整天的纺出来的棉纱称了称重量,平均每个人每天最多能纺八个小时,一个人每天最高能纺九两皮棉,因此三个人一天最多纺二斤七两皮棉。
民国时期棉花产量低下,因而价格较贵,现在皮棉价格是一块大洋大约买三斤。这次老爹他们“讨”了了十三个大洋的皮棉,就是四十斤,照现在这个速度,四十斤皮棉需要半个月才能纺完。
二十九军部队的夏装最迟在五月底就要发放到士兵手里。
而棉纱还需要经过织布、染色、缝制后才能送到军队手里,
那就是说最迟在五月上旬前棉纱需求最旺盛。从现在起到五月上旬这一期间,面纱的需求量最大。张家的手工纺纱小车间只有加大出纱量,才会最大限度的赚钱。于是张昌提出了一个建议:增加纺纱车,聘用纺纱女工。
张家三兄弟商量好了之后,再去找老爸和五伯沟通,直接决定以下几条:
一、请大房、二房的女人加入,现有的纺车换人不停车,日夜纺纱,
二、李万祥加紧制作纺车,最终达到每个女人一辆
三、以计件制发放纺纱工钱,包括家里人在内,每纺一斤皮棉发工钱十个铜元,余下的纯利润按两家股份分红
张安前世看过一份资料,知道有一种纺纱车可以一次纺三锭,这种纺车可以提高纺纱效率。
张敏是学文科,不能指望他。张安和张昌都是学理科的。觉得可以通过改进手摇纺纱车来实现一次访三锭纱,两个人研究了一番手摇纱车后,就开始设计了。
在两人的努力下,画出了新纺车的设计初稿。在五伯的协助下。经过偷偷的几轮试制,总算实验成功了。
可是,另外一个烦心事出现了。
晚上加班需要灯光照明,而照明就需要点灯。
目前的所有的纱车都摆在一间屋子里,晚上点一盏桐油灯亮度绝对不够,一间屋子最起码要两处照明点才行。
桐油很贵,老妈许玉珍舍不得,便找来不花钱的松明子点上。点松明子虽说不用花钱,可是点起来烟太大,时间久了,屋子里的人满脸都漆黑的。
张家兄弟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以后场所禁止用松明子照明,他们三个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因为连人都熏黑了,棉纱也会被熏黑,出售的时候卖相不好,人家会压价的。
于是,张安决定亲手制作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