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听见身后传来一个的声音,“好一个缘来不拒,境去不留的真觉悟也。”
杜玉清赶忙站起来,原来父亲和姚先生已经站在身后好久了,一直在听他们的交谈。他们身边还站着一个人,就是刚才给他们指路的那位长相俊秀的师父。杜玉清让出了位置。
双方作揖的作揖,合掌的合掌,相互见礼介绍。杜渊之说:“久仰久仰!刚才就听这位夕照小师父说大师今天在山上。可是我们刚才在这里找了一圈,就是没有找到。正遗憾要失之交臂呢,恰好听到家人报信说大师在这里喝茶,便不请自来了。”
莲池大师摇摇头,笑着说:“檀越客气,在两位先生面前可不敢称大师,今天借着玉清檀越的缘分在此相识,愿意的话就叫我一声老和尚吧。”然后请他们坐下。夕照师父要俯身伺候,莲池大师摆摆手,夕照师父退后两步恭敬地侍立在旁。
杜玉清有些疑惑,为什么大师刚才说他们的见面是自己的缘分?
莲池大师用泉水洗了茶盏,又给他们倒上茶。杜渊之合十道声谢,便端起茶盏徐徐呷饮入口,动作优雅潇洒。那温润柔和,甘苦相济的茶汤让杜渊之和姚先生都有些惊异了,问过了这冷泉茶的来历,姚先生不禁赞叹道:“昔日读卢仝的七碗茶歌,今日才知其妙。”说罢高声吟唱: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姚先生的声音浑厚,带着直抒胸臆的豁达和洒脱。杜玉清被深深地感动了。茶,原来可以这样品评。原来事物是否珍贵而有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也在于是否有识货的人,有没有知音。没有钟子期,俞伯牙是寂寞的,所以他摔琴祭知音;有了鲍叔的相知和举荐,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唯有同是抛却名利,隐居乡野的共同志向和经历,才能让姚先生对卢仝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吧。
杜渊之点点头,说:“好一个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大师的一杯茶让我们看到了道的境界。”说着又给莲池大师合掌致谢说:“感谢大师,今儿让我们喝到这么好的茶。”
姚先生说:“哈,渊之,你就是这副呆样。好茶喝了就是喝了,你身体知道,你心里知道就好,一切不过是因缘际会。他一个老和尚平时不知多寂寞,今天遇到我们几个知音高兴都高兴的来不及,你偏偏这也谢那也谢的,不仅破坏了气氛,还把我们的因缘都生分了。我知道,你就是想用你的多礼来衬托我们的鄙薄无状,有话直说,我就看不惯你这惺惺作态的呆样。”大家哄笑。杜渊之指了指他,无可奈何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