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成绩出来后,学校照例召开了成绩分析会。考试,不光给学生们排成绩,也把老师们分出个三六九等来。我这次的成绩不错,带的班在同层次的班级中第一。但我并没有感觉到开心,坐在会议室里,领导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声似乎离我很远很远,看着手里的各科排名表,觉得特压抑。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家长、学校、社会都看重成绩,于是,素质教育流于形式,骨子里还是应试教育。后来,我才知道,从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我便被一个名字叫“名次”的绳子紧紧地捆住了。一开始,我是意识不到的,但每当考出来一个理想的分数时,在学校,老师会对你赞扬有加;回到家,父母会笑脸相迎。这绳子就是趁我在一次一次的笑脸、赞赏中迷失的时候,慢慢地捆住我的,当我意识到被捆住时,再也没挣脱的想法了。因为我已不知道如果不排名次,再努力学习,努力去考高分的意义在哪里。
学生时代,理所当然地认为,考高分,追求高名次是学生的天职。这样的想法也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动力,支持着我在对学历的追求上一路前进。以至于到现在,要去评价哪个学生或者是哪个同事,都得先在脑子中回忆回忆他却得过什么样的名次,如果名次高,就倾向于认为他是个好学生或者他是个优秀的同事。这样做,丝毫不觉得不妥当。现在,再反思来时路,我觉得与其说是自己错了,还不如说我也是一个受害者。
名次有积极的一面,能激励人进步;也有消极的一面,限制了人的思维。譬如,学生时代,正是对名次的追求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正是班里的学生对名次的热情,班里的学习氛围就会浓厚,这是名次的正面作用的表现。领导按成绩把老师分为三六九等也是想利用成绩对人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对名次的过度推崇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总有一种倾向性,认为那些取得好名次的人都是优秀的人。这种想法就过于片面化了,我们不能否认在那些暂时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没有取得好名次的人身上也有很多优秀品质,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再加上我们考察方式存在局限性,如果单纯地认为在某次考试或考核中,取得好名次的人就是优秀的人,其余的都不优秀,就有失于片面了。
我之所以称自己是个受害者,是因为对名次的过分强调误导了我的价值观,使我很多年来都固执地认为名次是评价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现在,意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却又无可奈何,就让人觉得无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