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资料上也有很多奇怪的符号,比如1、2、3、a、b、c之类,他从没见过。幸好资料上的繁体字都还是认得的,配图也看得很清楚,那些怪符号并不影响对资料的理解。但是,这么好的资料只有这独一份,确实太少了,不利于培训,要是再多几份就好了。
安宁侯府这边,李松也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工部的努力有成效,势必会生产出大量的毛线。随着毛线热销,对棒针编织资料的需求也会很大,几千、几万本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么多本书,回到现世界去打印是不现实的,只能因陋就简,在这里印刷。
而印刷术作为华夏四大发明之一,目前条件下完全能够实现,且对于文化、教育事业意义重大,符合李松选择项目的原则,因此他马上就把印刷术作为下一件事了。
历史上,晋朝时印刷术尚未出现,直到唐朝时期,开始出现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工艺,一般用枣木或梨木作板材,在板面上刷一层浆糊,再将原稿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反向贴在板上,用刻刀按原稿把图文之外的部分去除,即成为印版。在印版上刷墨,把纸铺在印版上,用刷子轻匀刷过,图文就转到纸上了。
雕版印刷的缺点是:每个字都要刻在版上,雕刻工作量很大。因此,宋代的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元朝的王祯创制了一套木活字,用其试印县志,效率很高。王祯还设计了转轮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在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方便人取走木活字,提高排字效率。
此后木活字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传入欧洲。德国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印刷技术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被誉为“文明之母”。
到了现代,在电脑排版印刷出现之前,印刷行业都采用铅字。不过考虑到晋朝的情况,李松决定还是采用简单易行的木活字。
李松打印的资料,都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基本上都是图文混排。现在需要重新编排,把文字与图片分开,文字部份全部用木活字排版印刷,图片部份则只能采用雕版印刷了。
而木活字印刷,就得先制作木活字,常用汉字都有几千个,每个要制造几份,使用频率高的汉字,如“之乎者也”、“的地得”,还要多制造一些。而且此时的汉字都是繁体字,笔划多,所以光是雕刻木活字的工作量就已经很大。
这个事情看来还是得麻烦张华了。李松去见了张华,介绍了木活字印刷的原理。
张华不愧是读书人,他很快就明白了木活字印刷的原理。其实也好理解,古人多有私章,朝廷也有很多官印。而木活字印刷,不就是这些章、印的大规模使用吗?整本书都是由一个个的章、印组成的。
张华非常兴奋,怎么他就没想到这方法呢?此前,所有的书都是靠人工抄写来传承,不仅工作量大,书的数量也始终有限。如果采用这种印刷术,不就可以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吗?这真是读书人的福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