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翔逢人便说李崇文乃他的晚侄,大家见了自然而然就把他们搭上关系,这就像同舟共济。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李崇文的礼也送的差不多了,张大人便让他去外边结识些圈子里的年轻人。
外边这个圈子,并非都是东林一派,这种规模的聚会不可能全是东林标签的文官,堂而皇之的岂不是不打自招。
所以说是什么文会交流,其实就是做个场面,大家谁不是忙着拉关系,找靠山,或大佬们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就比方礼部侍郎的钱谦益,在官场上的声势和德高望重,便是那些阁臣也远远不如的。
明眼人都知道,九个阁老的局势不会存在太久,用不了几次风波,那些没有底蕴的阁老们,统统都会下台。
除了送上重礼在里边的圈子露个脸,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完成任务了,大佬们听说这个新上任的盐提举,不仅年前有送上西山煤业的分红,还在前段登门拜访过,被委托代管部分自家的产业。
难怪有点眼熟,这个年纪轻轻的盐提举,看来也是不简单,大家也都是生了拉拢的心思,可是此人早已拜在张凤翔门下,以后稍加关照便是。
这种场合,李崇文毕竟还是年轻了些,官场大都是混资历的地方,一个从五品的小提举,只有跪舔他人的份。
不过李崇文没想四处讨好那些三四品的文官,更没兴趣去追捧他们的高谈阔论。
很快被冷落的李崇文,不得不和比自己还年轻的一群人混在一起。他们有的和李崇文一样,初入仕途或随长辈涨见识的。
年轻人说话没那么多规距,很快相互熟络起来,李崇文十分喜欢一个黄姓年轻人的言论,
他也是刚刚从里边出来的,不用说,以后也是东林一派,李崇文意有所指的过去套近乎。
一番详谈后才知其名为黄宗羲,浙江绍兴余姚县人,此时他才十八岁,比自己小一点。
李崇文历史学的并不好,但对于黄宗羲这个名字还是有点印象。
两人相谈甚欢,李崇文的事迹他入京后也听说过,虽然从事的都是商贾之事。
不过光西山煤炭就解救了京城数十万百姓的寒冻之苦,让年纪相差不大的黄宗羲十分崇拜。
在他的引见下,李崇文也认识了不少东林新秀和年轻一代的翘楚。
比如学富五车的顾炎武,虽然是众人中年纪最小的,但无疑是才华最横溢的。
顾炎武乃是南直隶苏州府人,顾氏可是江东望族,东林一派的文官多出自江南一带。
比如黄宗羲的浙江绍兴,顾炎武的苏州昆山,那都是文风鼎盛之地,顾炎武作为望族后辈,经常会被长辈们带到这种场合见见世面。
不管是学术交流也好,还是同年交友,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有益的。
李崇文也算是这群年轻人之中的佼佼者,不到二十岁便凭自己一人之力,在商界创下这么大的产业,还能受皇帝器重,实授长芦盐场盐课提举司一职。
他们都是蒙父辈的余荫庇护,才能在文坛留下一点点多才的名气,相比之下,几人颇有把李崇文当做大哥的意思。
李崇文对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的才华也是钦佩不已,十七八岁的年纪,无论是经书倒背如流,还是各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让对四书五经略知一二的人是惊为天人,无论是诗经唐诗宋词,还是史记公羊传谷梁传等晦涩难懂的史料典故。
他们都是信手捏来滔滔不绝,搞得连八股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李崇文很是尴尬。
不过大家都知道李崇文没有读书的经历,不会像大部分文官一样看不起他,反倒更加细致的向他解说其典故出处。
几次之后,见李崇文对谈经论道不感兴趣,顾炎武便说起自己的一些经历见闻。
大多是各地风俗人情,他对诸如水利、农田、矿产、交通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令众人也是大开眼界。
说到这些,李崇文也是眼睛一亮,这个哪里是人才,简直就是全才,和他说军武之事他也懂,讲钱粮算法他更能把你说的五体投地。
这小脑袋里究竟装了多少知识在里面,李崇文突发奇想,以朋友的身份邀请他有时间就去他的中学堂做教授。
以他学富五车的知识,没有各种老学究的自恃清高,若是他肯去,学生们肯定能得到进步更快。
当然,李崇文不好意思只请他一个,于是将自己筹办中学堂的事同几个聊的来的说起,邀请大家如果有闲暇之时,可以帮忙教导一二。
作为朋友,如果肯赏脸,李崇文暗示他会给予不菲的酬劳。
在场的诸位都是高门望族的子弟,虽然家中富裕,对于年轻人来说,能不靠父辈,自己亲手赚到银子岂不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教授一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不是行商贩走卒等有辱斯文的事,圣人说过,有教无类。
而且李崇文保证,这个绝不耽误大家读书的时间,只需利用闲暇之时随教随走,按时计酬。
李崇文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谁不想问父母要钱,或自己想做点什么事,都可以来做个兼职,酬劳高,时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