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明朝奸商 > 第一百一十三章:红薯实验田

第一百一十三章:红薯实验田

李崇文把红薯和土豆的一些注意细则告诉李易,比如红薯要先育苗,之后是扦插的方式种植。

两者都不挑地,而且耐旱,既然是做试验田,那么就要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试种,记录其生长状况。

大明的农耕技术没得说,除了请教老农的经验之谈,自然组还要多做各种尝试。

李崇文特批李易可以去华庭挑选几百亩试验田用地,几十个佃农照看农田。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去梁思成那里批条子。

“第一批的经费五千两银子,务必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种植方法”

估计很快也会找到玉米的踪迹,有了这三大高产耐旱的蕃种,还要配合制度组弄出一套农庄管理模式。

大明不缺耕地,不缺人力,甚至除了这三种早已传入番种,本地早就有稻麦大豆油菜棉花等。

种子并不是关键因素,高效高产的管理方式才是。

大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现在已经不太适应飞速发展的商业。

李崇文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合约农庄模式,这种模式李崇文在红河便有初步的尝试。

比如以往的陈家沟,几十家佃户给地主种田,平均一亩地收成不到两担,一户佃农种十亩地,总共收成不到二十担。

按最好的四六分配,交租后不到八担粮食,一年下来连一家人吃饱都成问题。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更换新的农具,寻常年景还能靠挖点野菜,连续几年灾荒下来,地里没收成,税和租金一分也不能少,一家人就只能沦为流民了。

更坑爹的是,大明的各种税到了如今已经是乱七八糟的收,还有什么里甲制度。

每十户编成一甲,每十甲编成一里。一甲里如果有两户不见了,那么剩下的八户要承担这两户的税收。

如果一甲只剩下一户两户,那他们除了逃亡别无他法。

崇祯元年的旱灾持续到今,一丝好转的迹象都没有,加上那些地主老爷们从来不会管佃户们的死活,宁可荒着地,也不肯降租给他们一条活路。

地主老爷手里有地,佃户们没有地有的是廉价的力气,而李崇文想要拉拢人心,花最少的银子办最实在的事。

那么这种合约农庄不失为一种缓和矛盾的方式。

红河公司以华农分公司为代表,与地主老爷们签订土地管理合同,从签订合同的那一刻起,老爷们就再也不需要费心思去挨家挨户催租。

作为佃户,以后全部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劳动,每个人像公司的职员一样每天上班下班,按劳计酬,多劳自然多得,还能有晋升机会。

农庄按照试验田的轮种和计划耕种,统一用公司培育的最优质的良种,除了小麦,还要种植大豆,油菜,红薯,土豆,甚至棉花亚麻等经济作物。

总而言之,不让一块土地空着,不让一个农民闲着,就算是进入农闲时间,他们还要开荒,修建水利,造肥,农产品的粗加工等。

每天都会有满满的计划压榨他们的劳力,而他们的辛劳付出也会得到回报,不仅一日三餐无忧,还能拿到整个农庄产出的部分分红。

不管是粮食还是大豆棉花,都会被华运公司的运输队运到对应的工厂进行再加工。

每几个农庄附近就会有一个综合工厂,里面有水车舂米,木材切割,工具维修等,还会清点各个农庄送来的棉麻大豆等经济作物,统一送到更大的工厂加工成布匹和油醋等。

每个农场根据自己的土地情况制定计划,产出一步到位直接送到工厂,免除中间商的利润,进一步压低制造成本。

土地还是老爷们的,但多样化统一化的农庄产出绝对是以前的好几倍,同样的地,以前一亩就是产两担粮食。

现在不再是农户自己的留种,而且用的培育的良种,加上合理的规划和施肥,产出不翻倍也能增加一半以上。

再者农庄会开发除了农田外的一切土地,红薯和土豆的优点就是耐旱和适应能力强。

除了支付给地主老爷们的合约租金,分红大大的刺激着佃户们的热情,不必担心农具坏了没钱修理,也不必担心税差上门欺压,不必忧心今年的年景。

只要干活,不停努力的干活,这日子便还能将就着过下去。

然而这一切都将从红薯实验田开始。

(特意查了资料,红薯土豆和玉米确实都是在万历年间便在福建沿海推广,产量也不错,就是没人重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双穿大唐,我养了个小公主始皇帝,从穿越现代都市开始黄河畔的家族传奇红楼:从怀里哭晕的黛玉开始大唐开国太子:我对线李世民锦绣芳草湖我成了大明阉党五代十国之唐逗再看一眼这熟悉的连队万历公务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