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自己与佛有缘,这些百姓们立马就乐开了花,一个个显得很高兴,这可不是一般的缘分,与佛有缘是对她们最大的肯定。百姓表示以后还会来念经,有些百姓更是留下不走了,他们了解佛法之後,從原先打算出家一日的,现在他们表示要出家七日,在这里好好的念经,争取得到更多的佛缘,得到更多的福报。
而灵智和尚至20岁,一直都苦读经,百姓对他取了个封号,聪明且智慧的读经和尚,后來他慢慢钻研佛经,向其他和尚学习佛学及佛法,不管有多远、多困难,只要他知道某位和尚有他不會的,灵智和尚就一定要去向他学习,一定要把佛及法学起來,他出家三年之后,就到外地跟深山林內去修行。大家以为他是去学习了,谁能知道他是去生孩子了,那几年他几乎每年都能生上三到四个娃,可谓是天下第一能生娃的和尚,让人是惊叹不已。
他最喜欢去別人不敢去修行的地方修行,例如填墓地,他认为那是最恐怖且混乱的地方,凡是僧侶过了这一关,心理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平靜;一般和尚是一日三餐,为了好好的修行,他甚至是改掉了宵夜的习惯,以前他是要吃家宵夜的。可是自从是当上了主持后,他知道自己要从自身做起,给徒弟们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和尚吃饭是很有讲究的。
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实践,例如佛法跟我们过堂吃饭就有关系。什么叫过堂呢?
从表面行相上来说,“过堂”就是佛教寺院里,大家平常在固定的用餐时间到固定用餐的地点(斋堂)集体就餐,由专人端着几样饭菜依序分发。从内涵意上来说,“过堂”是要不粘着烦恼地通过在斋堂用餐获得饮食需求的基本满足。我们一般人对好吃的东西容易起贪着,对不可口的、自己不习惯吃的,容易发瞋心,对既不是很好吃、也不是很难吃的,则处于一种无明状态。那么“过”呢,就是说都不要执着,不执着于贪、不执着于瞋、不执着于痴。只要有执着,就不叫“过”。要跟我们走路一样,路过、走过、通过,无所粘着。
随众过堂是僧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集体生活,也是重要的集体修行,可以防治懈怠放逸、挑拣食物等毛病,与大众同甘共苦、节省人力,并且容易心存正念、如理作意、具足威仪,因此有“随众得解脱”的说法。
这些都是和尚们传承下来的规矩,当然并不是统一规定的,可是大概还是一样的,说:“古云随众得解脱,而有八义:
一、声板即赴,不懈怠故;
二、供养现成,得省力故;
三、作平等观,无人我故;
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
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
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
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
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
若不随众。则不解脱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