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给她的印象很深,因为女的长得温柔得体,声音悦耳,笑容可亲,而男的戴副眼镜,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虽朴素,但洗得干净整齐,一副知识分子的标准模样。汪剑涵想这对夫妻可能也是国企里的正式职工,难得未雨力筹谋,算是对时势有极强的敏锐性,或许是她们所说的企业不行了,像是病入膏肓的老人,再不具备养家糊口的能力了。
米线上来了,汪剑涵大口的吃着,酒精的麻醉已过,肚子里空空如也,饿起来那是一个突如而来的恐慌。
汪剑涵吃米线的声音很大,“呼啦呼啦的”,吃米线就是要有这种感觉,老板娘笑笑说道:“小兄弟,慢点,反正人少,你可以慢慢吃。”
汪剑涵边吃边说道:“好的,谢谢!”
汪剑涵其实心里明白,这米线其实一点也不可口,但是汪剑涵不想让店夫妻觉得难堪,这样吃一是肚子确实饿了,另一个原因却是对这夫妻二人的鼓励,创业不易,这个小店就是这夫妻一家人的保证,如果因为一点口味的问题而感觉到挫败,那么创业的路会更难。
多年后汪剑涵回昆明的时候看到过夫妻二人的广告,他犹记得老板娘温柔可亲的容颜和老板严肃呆板的书生模样,但他们已经是昆明有名的米线连锁店的老板了。
汪剑涵吃完米线付过钱,却依然坐着,老板娘见状说道:“小兄弟看你样子应该车还早,那就在店里多呆会,反正中午人少。”
汪剑涵看老板坐在门口看报纸,汪剑涵盯了一会儿,正想着跟老板借来看看,却见老板娘已经拿了两份进来,微笑着递到汪剑涵手中,笑着说道:“没想到小兄弟也喜欢看报纸,这两份是近期的春城晚报,你就看看打发下时光。”
汪剑涵平时确实是喜欢看报纸,特别是国际、国内新闻,这时老板竟回过头来看了看汪剑涵,汪剑涵点点头,那老板的脸色竟缓和很多,透着些善意,也许一种共同的爱好确实可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
报纸上都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伟大人物,那些伟大人物做着伟大的事业,这些对汪剑涵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些人总是上报纸,陌生是因为对这些人的伟大事业,汪剑涵一无所知,而这些风云人物,有的在多年后陷入牢狱,有的人远走他国,有的却在再一次大潮中永远淹没。
能够在等待的时光中喝着茶看看报纸,时光总是过得快些,老板娘给汪剑涵换过两次水了,像是对客人一般,老板却更和颜了,因为看报纸的时间里,汪剑涵还跟老板探讨了一些社会上的怪现象,汪剑涵虽然社会阅历不足,但看事情的方式是对的,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所以算是跟老板对味口,汪剑涵也把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见闻和自己的感悟讲与他听,老板有时沉思,有时兴奋,至少已没有刚来时的严肃之情。
汪剑涵就这样耗去一个下午,看着又有人来吃米线了,汪剑涵这才收拾了报纸起身告辞,而老板娘与老板竟真的像是送别客人般,两个人都出来,老板竟帮汪剑涵提起包,让汪剑涵背起,并叮嘱汪剑涵在外小心点。一个下午的时间竟可以让人与人从遥远的陌生变成亲近的熟悉,算起来汪剑涵也心有感触,竟会有不舍的感觉,但远方召唤依然,临行老板娘亲切的说道:“小兄弟,下次来还来我这吃吧,下次不收你的钱。”
汪剑涵回首嘿嘿一笑,充满感激的说道:“好的嫂子,下次一定来。”
说完汪剑涵大步的迎着落日,向车站走去,但他却可以感觉到老板娘那温柔的目光,在身后久久未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