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的气氛不太好,主位上的太子殿下愁容满面,刚刚他接到了京师送来的圣旨,上面表达了大明皇帝陛下,对太子筹措军粮缓慢之事非常不满,措辞之严厉,前所未有。
甚至连太子借故拖延粮草,久居金陵意欲何为这样的话都说了出来。
这让太子殿下大为惊骇,惶恐不已,一个时辰内连上了三道请罪的折子。不过折子要上,事还是要办,否则在皇帝那里,岂不是成了以辞职相要挟,撂挑子不干么?那还了得,永乐大帝决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
陛下已经登基二十多年了,而且又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越来越恩威难测,疑心病也越来越重。就拿这次来说,太子刚到金陵两个月,好多地方的夏粮还没开始收割呢,这个时候就下旨斥责筹粮不利,未免太急切了。
伴君如伴虎,何况这头老虎还是自己的父皇,朱高炽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对此可是深有体会。
“殿下,南郊的土豆田业已丰收了。”夏元吉站在阶下,低声禀报,他还是那幅万年老农的模样,他是清早和狄阳一块从临鱼村回的城。
“哦?结果如何,可是当真有那乡民说的那般高产,夏爱卿,你快快道来。”
见到夏元吉,太子殿下神色一喜,眼下筹粮不利,又刚刚遭到父皇严旨斥责,这枚小小的,号称能永远解决边军吃粮问题的土豆,几乎成了太子唯一能期盼的东西。
亩产三千斤,边境苦寒之地也能种植,耐旱高产,三个月即可收获,区区一亩地所产够一万大军两三日的口粮……这些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那也是天大的功绩。
即便再封禅武当山十次,也难以与之比拟。相形之下,眼前这次军粮危机,都算不上什么了。
“老臣近几日一直在南郊那处农庄,亲身参与了收割之事,又反复数次进行了清点,结果……”
夏元吉说到这里,深吸了一口气,努力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还是忍不住激动道:“结果整整四千八百七十斤,殿下,四千八百七十斤,亩产近五十石啊!”
报出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夏元吉撩起袍襟,颤巍巍的跪倒在地,双手抱拳遥祭苍天,老泪纵横:“殿下,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千年以降,中华未有如此之祥瑞!老臣恭请殿下,即刻给陛下上表,奏此祥瑞。”
太子殿下此刻也陷入在深深的喜悦之中,原先觉得25石已经是难以置信的数字,没想到最终统计出来的居然是亩产50石!
夏元吉是十多年的户部尚书,老于农事,他亲身参与了土豆收割,得出来的数字是可信的,那么这个数字是确认无疑了。
如此一来,这次的军粮危机,反而成了自己的一个契机。
“笔墨伺候,孤要亲自给父皇写折子。”太子殿下来到书案前,提笔的手都有些颤抖,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心情,有了这样的神物,其他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因为一直以来对土豆的产量还抱有怀疑,不敢轻易上报,这时事实摆在眼前,喜讯要第一时间报给皇帝陛下,决不能让别人抢了先。
折子照例先赞扬了一番圣文神武的皇帝陛下,接着详细的写下土豆种植的习性、特征、产量等等,指出其对于边军的重大意义,又附上了夏元吉带来的一袋土豆。
太子破天荒的动用了八百里加急,来传递这一消息,要知道八百里加急是只有极为重大的军情时才能使用的,由此也可见太子对这则消息的重视。
送出了折子,心中的一块大石落地,太子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又听夏元吉说道:“如今土豆高产的消息,在南郊已经传遍,引得无数豪强恶霸的觊觎,那乡民家中虽然也有几个护卫,但毕竟势单力薄,恐怕护卫不周,遭人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