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皇宫当中,德观默念着杨墨的打油诗,辗转难眠,不小心将孙氏弄醒。
孙氏疑惑:“陛下,您这是怎么了?”
望着孙氏,德观叹息一声:“皇后,依你看,朕是一个好皇帝吗?”
孙氏抱紧了德观,发自内心道:“陛下自登基以来,减赋税,纳忠良,凡事都身先士卒,呕心沥血,乃百姓之福,依臣妾看,陛下无愧百姓,无愧大武,说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
是啊,自从他登基以来,就不敢有任何的懈怠,臣子们递上来奏折,无论大小,他都会亲自过目,每天不将奏折批完,他便不休息,可单单这样,就够了吗?
百姓呢?
哪怕他努力恢复经济,百姓们依旧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前线战士马革裹尸,各地难民流离失所。
他这个皇帝,当得不称职啊,又怎么敢自称千古一帝?
似乎看出了德观的忧虑,孙氏继续安慰道:“陛下,大武建国不过才十几年,陛下登基也才三年而已,能做成这样,已是奇迹,若非陛下,百姓们恐怕还生活在战火当中,陛下切勿自责。”
听了孙氏的安慰,德观情绪缓和了许多,他看了看窗口,若有所思道:“再过不久,杨爱卿也该回来了吧。”
跟北原国的战争,其实早就应该结束了,双方对峙许久,皆损失惨重,之所以一直挺着,是想要在谈判的时候占据主动而已。
外有强敌,内有忧患,大武如今的情势,并不是特别的好,想要恢复经济,谈何容易。
只要战火一日不停止,百姓们就一天过不上好日子,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
“陛下乃天选之子,稍有时日,自然都会好的。”孙氏继续安慰道。
德观叹息一声,时间吗?
他可以等,但百姓呢?百姓等不起啊。
如今的大武,饱经摧残,民不聊生,他虽然大力恢复经济,但收效甚微。
为今之计,就是要扶持农业,而儒生问题,是他的一大心病。
若所有人都跟杨墨一样,不随波逐流,甘于平庸,不慕功名,只想当个下田种地的普通人,何愁天下不太平。
读书固然是好,可儒生越多,麻烦也就越多,若是世人无人耕地,粮食又从何而来?
更何况,儒生心高气傲,整日无所事事,容易招来祸患,杨府一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儒生不仅对大武的经济建设毫无用处,有时候,反而拖累了大武的经济建设。
但,他也知道,人们的思维早已成定势,想要改变,何其困难,哪怕他发布了新的政策。
从古至今,一向如此,农民没有地位,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读书这条途径。
想要让儒生们下地种田,就必须要打破儒生们一直以来的高傲,将他们狠狠的踩在地上摩擦。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杨墨的出现,倒是让他看到了一丝的希望。
若是杨墨能在诗会当中狠狠挫败儒生,那些儒生们连杨墨这个纨绔子弟都比不过,还有什么话可说。届时,只要他以杨墨师傅的身份出现,还怕那些儒生们不乖乖听话吗。
想着,德观面露笑容,道:“皇后,你觉得杨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