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别的则是杏林书院,与梵音佛寺和自然道观的避世不同,当时的夫子孔嗣兴率领着杏林书院的弟子们全力支持盘踞在青州的麻衣军。
所谓“哀兵必胜”,那麻衣军里的士兵个个身穿如同孝服一般的麻衣,打起仗来舍生忘死。又有杏林书院的弟子们在军中助战,渐渐壮大起来。
而当本朝太祖皇帝接掌麻衣军后更是南征北战,用了短短二十年时间便灭掉了一百多股军阀,最终扫清宇内,统一了中原九州。
当年太祖皇帝打到扬州时,大军来到一个叫做匡山的地方,见山脚下种满了杏树,路前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医道贤者,杏林圣手。”八个大字。
看到石碑上的“杏林”二字后,太祖皇帝顿觉好奇,因为当时的杏林书院夫子就在他的身边,而这里竟然也是以“杏林”为名,于是太祖皇帝就命人找来了一个当地人问明原因。
原来此地曾住着一个大夫,给周围的村民们诊病从来不要酬金,只要在旁边种上一颗杏树就行。于是闻讯来求医问药的病人越来越多。而那位大夫不改初衷,仍是让栽种杏树即可,久而久之,杏树已经载满了这一带,而那位大夫到了杏子成熟后,便把杏子变卖换成粮食来接济流民和贫苦百姓。
而当那位大夫去世之后,由于没留下姓名,周围的百姓见此地已经载满了杏树,就用“杏林圣手”来称呼他,又刻了那块碑来表达敬仰之意。
听完故事的太祖皇帝顿觉有趣,便对当时的杏林书院夫子笑道:“这位大夫居住的地方叫杏林,夫子居住的地方也叫杏林,真是太巧了,一个是悬壶济世的大夫,一个是教书育人的先生,有趣,真是有趣。”
那杏林书院的夫子听到太祖皇帝将杏林书院跟一个大夫居住的地方相提并论,很是不服,便解释道:“医道杏林,救的只是个人,而我杏林书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辅佐真龙,拯万民水火,救的是天下间所有的黎民百姓。”
太祖皇帝听了夫子的一番解说后,很是高兴道:“好一个辅佐真龙,救天下百姓。这样看来杏林书院确实比这医道杏林要高上许多。”说完又大笑起来。
后来等太祖皇帝一统天下后,一日想起了“杏林”这件往事,便亲自题写了大门上的匾额和对联,以示表彰。
“喂,你是什么人,站在大门口半天了也不离开,想干什么?”
正沉寂在回忆之中的独孤亦天突然被一声询问打断了思绪,接着他定神一看,原来门下已不知何时站着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身穿杏林书院的服饰。
独孤亦天脸上顿时闪过一丝尴尬,然后微笑着拱手道:“前辈是杏林书院的弟子吧。麻烦请通禀一声,独孤傲之子独孤亦天前来求见孔夫子。”
那中年汉子听了独孤亦天的话后,顿时露出一副活见鬼的表情,然后大声问道:“你说你是谁的儿子?独孤傲?你是他和魔教妖女所生的孩子?”
独孤亦天见对方竟骂他娘是魔教妖女,顿时皱了皱眉,不过并没有发作,而是高傲道:“不错,我就是他们所生的儿子,请前辈进去禀告一声。”
那中年汉子看出独孤亦天脸上的不悦后,顿时知道自己刚才说错话了,于是忙解释道:“对不起,刚才冒犯令堂了,我叫潘牧,你爹独孤傲那是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师弟,没想到他还有后人,而且已经长那么大了,所以刚才有些激动,小伙子别介意。”
原来潘牧是思贤镇附近的农家子弟,由于他的天资不是太好,潘牧的父亲老潘来杏林书院求了很久,书院的人才答应让他进书院学习,只是潘牧的身份和武学资质,注定了在书院内不受待见。
而身为孤儿的独孤傲的境遇也差不多,虽然他武学天赋高,又是夫子的亲传弟子,可正因为这些,更是被那些自视甚高的书院弟子们排挤,所以独孤傲和潘牧两人才能成为好朋友,好兄弟。
独孤亦天忽闻对方竟是他爹的师兄,而且又见对方一脸激动,顿时心生感动。想到二人当年的关系应该很好,于是他立刻拱手拜道:“晚辈不敢,独孤亦天拜见师伯,师伯叫我小天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