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三日之后的几天,黄巾起义的残余势力被迅速的镇压下去,冯家和张家暗中争斗的事情结果开始逐渐露出苗头。
当然,这几日有关沈良的才学的话题自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沈良的才学甚至到了有些令人吃惊的地步。
“沈良写的一首诗,竟然同时把斗诗、斗书法,两场比斗赢了下来。”
“诗词华丽,令人心情激荡也罢,没料想他的字竟也这般的出众。”
“的确是一位奇才,沈良的楷书,我自认为要比钟繇更强一些。”
“是啊......”
徐州境内的上致士族门阀下至平头百姓,开始传诵这位少年奇才,对他的赞美之声开始如同美酒一样酝酿、发酵,最后十里飘香。
沈良如今还在张家慵懒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这两天心里自然是有了一些挂念的事,因为得知诸葛孔明突然失语,成了他的一件心事,他计划要去寻访一下这个未来的伟人。
这几天和冯家的争斗就需要一个了解了,稍微有些事要处理,沈良便决定过了这段时间去琅琊郡一趟。
与冯家的争斗,胜负出现端倪是从一些流言蜚语开始的。
朝廷的政策在正式颁布前,总是有一些苗头的,关于酒业的政策,在稍微有点趋势的时候,已经开始拨动了酒业商贩的敏感神经。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动乱造成国家各个行业的损失巨大,对于关乎民生的几大行业,国家必然会出一些政策的,比如粮食,酿酒这些行业必然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至于到底会是什么政策,当然,不到最后关头都不好说。
只是最近这几天,在制酒贩酒这个行业里,渐渐的开始流传朝廷将要下发禁酒令,当然因为只是小道消息,所以禁酒令到底会怎么实施,怎么禁,禁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信息,只是整个行业已经开始私下传播这条消息。
即便消息不确定,有些酒商已经开始慢慢的将多余的粮食卖出,汉代的储粮技术并不是很强,如果过多的粮食压在手中,时间稍长就会坏掉,所以一般的酒商会根据自己一年的大致需求存储稍微多一些的粮食,这些粮食也会尽快的用于酿酒,没人敢冒险存储过多的粮食。
如果禁酒令真的出台,冯家存储的大量粮食不能用于酿酒,这些粮食稍微存储长一些时日便会发霉或者生芽,到时候对冯家将是致命的打击。
当然,冯家对蒋桧还是及其信任的,在正式政令颁布之前,他们笃信蒋太守必然不会欺诈他们,这笔大买卖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最开始,是李元听到风声先紧张起来,他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冯向杰,却惹来了对方的一阵嘲笑。
“哈哈,李兄,你太过谨慎了,这种传闻你也相信吗?”
“只是,这传闻已然不是一人两人如此说了,结合前两天沈良所说,我怕传言倒成真,终究还是要小心为妙。”
“自大汉开国以来,除了武帝时因为对匈奴常年用兵,才不得已将贩酒权收归国有,但也是仅仅持续了几十年,国库丰腴之后便又自然而然的废止了。区区黄巾起义,还动不了国家的根本,所以一切必然照旧,兖州对酒的需求还在,李兄放心,我们的生意必然做成,到时必然获得巨利。”
“但黄巾起义前,边疆也有战乱,又赶上了瘟疫和旱灾,这相比武帝时国库消耗未必会少。”
此时,两人正在一酒肆中饮酒,屋外寒风凛冽,两人所在的桌子上煮着一壶酒,几碟酒菜飘着浓郁的香气。
听了李元的话,冯向杰笑着摇了摇头,自从和李元合作以来,他总是有些疑神疑鬼。见李元仍然眉头紧锁,面色不安,冯向杰劝对方喝了一杯酒,道:“李兄,你看这杯中之物,你看这满屋的饮者,再看看这满大街的酒肆。这东海郡有多少酒肆,徐州有多少酒肆,整个大汉的千万里的土地上又有多少酒肆,所以众人对酒的需求永远不会减,我们也永远不会没有钱赚。”
再劝说了几句,李元也不好再无休止的唉声叹气下去。倒是冯向杰听完李元把所有的坏预感说完,心里开始隐隐的有些不安。
第二天一早,冯向杰便差人去了兖州蒋太守处。去人是探问几时能拿到第一笔定金的事的,但回来得到的答复是需要再等一等,具体原因没有告知。
这之后,存储的粮食也开始出现问题。由于冯家原有的库房太小,这次又一次购入了大量的粮食,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储在临时搭建的库房中的,梅雨季节的时候,其实已经陆陆续续的有小波的粮食发霉,当时只以为不用多久就能得到确切消息,到时粮食开始用来酿酒,这种发霉的损失就会及时止损,而且大量资金用于购入粮食,冯家资金紧张,所以临时的库房没有进一步投入资金做升级改造。此时,原来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的临时库房中的粮食又开始陆续的发霉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家父子才愈加的紧张起来,再这么损耗下去,冯家也承受不住了。更令冯家不安的是,之后几天,冯家又派人去兖州问了几次关于第一笔资金的事,结果都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