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薄见苏荣满脸惊讶,继续解释:
“说来话长,在大明初,因倭患频繁,沿海民众常遭劫杀,当时的明威将军方明谦向洪武帝建议,在东南浙江沿海建卫所。因台州、海门等地在黄岩外围,便拆黄岩城墙,将石料运往海门、台州等地。从此,黄岩县城无城可守。作为权宜之计,居民只好伐木立栅为藩,所以我们黄岩又俗称‘木城’。”
“原来这样!”苏荣自言自语。
这时、又有衙役来报:
台州沿海方向来的倭寇船十余艘,大部分北上,有几艘则台州就近登陆!台州知府责令我们黄岩积极防御,并立刻准备撤离百姓。
苏荣又是一脸疑惑,询问汪如达:
“台州在黄岩外围,有台州卫把守,而一卫兵力有五千六百余人。区区几艘船的几百个倭贼,能全面突破台州屏障?”
汪如达见苏荣如此天真,苦笑几声,说道:
“贤弟有所不知,如今大明海防犹如虚设,卫营屯田被侵占兼并,军饷常年亏欠,营军士兵变得地位底下,导致官军逃亡严重。台州卫名册有五千六百人,实则不足一半,且大都是老幼病残,毫无战斗力可言!而倭寇中不泛有武士浪人,精于战斗,且我大明刀具、火器和他们装备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倭寇以一敌十于我大明营兵也不过分……”
苏荣听完不禁感叹,前几日闻雷氏兄弟说起,大明北方边防松弛,今日又得知东南有海无防,若北边鞑靼和倭寇同时从北南两方向进犯,百姓岂不遭殃、大明岂不岌岌可危?
苏荣想罢一身冷汗。
此时县衙,大部分人认为倭寇过于强大,主张全民撤退,待倭寇走后再返回。
苏荣闻之不予理睬,询问文主薄:
“现在我们县衙有多少人可供调遣?”
文主薄思考片刻回答道:
“我们黄岩除了汪县令外,代理县丞苏师爷您。还有教瑜一人,文簿两位、典史一人、巡检一人。六房的十二人,捕头一人,驿丞一人。
另外,各种杂役如:税课局大使、仓大使、织染局大使、漂泊所大使、批验所大使、递运所大使、冶铁所大使、闸官、坝官,以及皂、快、壮三班等衙役八十五人。总计百十余人。另外,统计在册的里长有两千人,但实际能召集起来的仅有一成,二百余人……”
“加起来三百人,不多,但也不少了!”苏荣独自盘算道。
汪如达问苏荣:
”贤弟可以好的计策?”
苏荣看看汪如达,回答道:
“小弟认为,此时上报朝廷请求救援恐怕已来不及,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且台州府那面也自顾不暇,如今只能靠我们自己。硬拼有点过激,但全部撤离任其掠夺也万万不能。我们应该这样,把全城老百姓撤离山区到安全地方。我们县衙里除去年老体弱者,所有人员加能召集起来的里长,全部拿武器埋伏在县城有利位置。来台州地区的倭寇仅有几百名,流窜到黄岩的不会很多,我们见机行事。”
“嗯!我看可以”!汪如达说道。
其他人听完觉得有理,最后也尽同意。
苏荣在汪如达耳畔私语几句,他点头后,做出如下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