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整个大明王朝最最勤恳的皇帝有这么两位,一位是太祖朱元璋,洪武大帝,另一位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上。
对于这样的评价崇祯表示不是很认可,但也不否认,只是,至于勤恳不勤恳的这个问题,崇祯已经不想去纠结。
就像是问,魏忠贤等人是否是忠心耿耿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崇祯是拒绝回答的。因为无论怎么答,都是错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之下,好与坏,忠与奸,是与非,都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谁能为朝廷筹措银子,谁能为老朱家多想几分,多为大明王朝多想几分,就已经不容易了。
脚下的地在抖,河里的水在流,人心在变,世界也在变。
思路要变,就有活路,在这一点上,崇祯非常非常佩服能够有远见的人,有文化的人,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读书人。
比如,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一个伟大而又优秀的汉族人,江西奉新人,说他是科学家也不为过。
把一生的精力都贡献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这有一点类似于21 世纪的伟大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宋应星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最牛掰的是思想上的超前意识。
他的杰出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没有人不知道!
万历四十七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却未能及第。
此后,他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这样的人才,若是能够招揽前来,不说对颓废的局势能够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至少也是个王炸。
故此,重生后的崇祯对于新生的科学技术非常的关注,比如牛气一时的“红衣大炮”。
这玩意威力忒大,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时,袁崇焕在城楼上就摆放过数十辆红衣大炮,其中一炮命中努尔哈赤,导致其身心俱伤,不久就不治身亡。
无论是叫做前装滑膛加农炮,还是叫做红衣大炮,都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
重要的是它的有效射程为7、8华里左右,最大射程在10华里。
大明王朝的第一批红衣大炮是明光宗泰昌元年十月,徐光启委托李之藻、杨廷筠等人筹资,派学生张焘和孙学诗去澳门带回,其中有4门大炮和几个葡籍炮师。
但是几个葡籍炮师却未能进京,大炮由张焘自筹经费运至江西广信,直到次年12月才运抵北京。
天启元年三月,辽东战局急剧恶化,继续购买西式火器的话题重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到了七月份,朝廷正式派张焘和孙学诗为钦差,持兵部檄文往澳门聘请炮师和购买火炮,两人购得红夷大炮26门,还聘请了相应的技术人员。
澳门,1557年开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设有官府,由广东省直接管辖。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门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
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地区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经济的运转中发挥重大作用。
葡萄牙这个牛逼哄哄的国家,是欧洲各国中殖民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国,自从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开始殖民活动长达近600年。
明朝不少“红衣大炮”都是从澳门人手中买来的,明朝文人,曾夸张地形容红衣大炮,“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的红夷炮“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
只是这种威力不俗的大杀器却有着致命的弱点。因为即使是体量相对袖珍的野战型红夷炮,其装填发射的速率也并不高,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
正常的操作程序:火炮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
然而当时最训练有素炮兵也只能达到一分钟一发的射速,问题是人家也不是木头人,会一分钟呆在那里不动等着被炮哄。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映。
八骑军,在当时野战方明要是说自己世界第二,又有谁敢说第一?只是若是没有步兵的协同作战,火炮很轻易落入敌人的手中。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崇祯内心虽然有诸多波澜,却不再那么的冲动,凡是都不能着急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