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说道,“国公爷对皇帝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自然是不能杀了燕王,让皇帝担上杀叔父的恶名!还能怎么理解……”李景隆有些不解的看了看李佑。
“有没有一种可能,皇帝的意思是让国公爷杀了燕王?”李佑把身子往前凑了凑,压低声音说道,“如果国公爷将燕王生擒后送到南京,皇帝就会陷入两难,不杀吧,燕王乃是谋逆大罪,其他藩王就会有样学样怎么办?杀吧,皇帝就要担杀叔父的恶名。本来皇帝削藩,惹得藩王心生不满,人人自危,如果杀了燕王,其他藩王就能看出皇帝削藩的决心,到时候藩王们会不会联合起来造反……”
“啧~~~”李佑说完之后,李景隆倒吸一口冷气,沉吟良久,才开口说道,“如此说来,皇帝是想让我在战场上杀掉燕王?”
“恐怕也不行……”李佑摇了摇头,说道,“如果国公爷真在战场上把燕王杀了,将燕王的尸首送到南京,皇帝顶多在燕王的尸首前,假假地哭两声,然后质问国公爷,‘朕说过勿使朕负杀叔父名,爱卿却将叔父杀死’,到时候国公爷该如何回答?”
听完李佑的话,李景隆眉头紧锁,说道,“按照你的说法,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怎么办才行?难不成这仗不能打了?”
“打,当然得打,但怎么打有讲究!打到什么程度也有门道……”李佑笑了笑,说道。
李景隆略一思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问道,“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李佑站起身来,在中军大帐中开始踱步,边走边说道,“燕王起兵靖难,无非是想王上加白;皇帝发兵平虏,无非是想杀鸡儆猴,借平定燕王的威势,达成削藩的目的。对燕王和皇帝来说,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在这个局中,必须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战争才会得以平息,国公以为然否?”
李景隆听了之后,点了点头。
平虏是借口,靖难也是借口,朱允炆和朱棣两人都想达成各自的战略目的。
对朱允炆来说,削藩势在必行,毕竟藩王势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不削藩,他这个皇帝就是个空架子的摆设。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来看,即使他不主动削藩,手握重兵的藩王最终也会走上造反的道路,因为在朱允炆的二十多个叔父中,野心勃勃者比比皆是。
削藩,藩王会造反,不削藩,藩王也会造反。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巩固自己的权力,朱允炆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削减藩王的权力。
既然朱允炆别无他选,剩下的问题就是选择削藩的道路。
朱允炆不是傻子,从小跟随大儒名师学习经史子集,十五岁开始跟随朱元璋学习治国理政之道,自然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汉朝时,汉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结果引发以吴王刘濞为首藩王不满,诸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造反,最后被平定。
后来,汉武帝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拿出了“推恩令”这一史上最强阳谋,成功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