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山村盖房子,基本都是左邻右舍前来帮忙,干着最苦的活,主家管上两顿饭就好。
帮一天不嫌少,帮几天不嫌多,主家虽然不会像做考勤表那样给帮忙的人画得很清楚,但确实不会让帮忙的人吃亏,一定会在他们遇到事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帮助他们把事情办好再离开。所以这里用来形容村里人朴实确实是没有问题的,孩子之间由于物质上差不多,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所以都差不多,并没有过多的不愉快发生。
说到孩子,孩子们可是村里的未来,到我们这一代,由于父母们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他们大部份人的思想都是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读书,不为其他的,哪怕读不下书,会认识自己名字也行。所以那会儿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老师,如果娃不听话你就好好收拾”。
有了家长的这话,老师们也就敢管教孩子了,学习不好的,不爱学习的同学受到的打也不在少数;课文背不下或作业没完成留下不让回家吃饭的也有,家长找到学校来,把孩子带回家之后,这个孩子还说不定会挨揍,这就是我们的上学年代。
那时候似乎比较相信“棍棒之下出好学生”。
快要过年的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了,因为他们可以收到5毛或者1块的压岁钱,此外还有新衣服穿,有肉吃。说到吃肉这里就不得不说大人们会给我们一个猪膀胱,吹得大大的,让孩子们当球踢,虽然那“球”没有这两天的世界杯的球好,但是那东西带给我们的快乐可比世界杯多得多。
杀了猪会做菜,做好菜家里人就会让我们去就近的一些邻居家送杀猪菜,我们这些孩子们穿梭在街头巷尾,成了邻里关系的纽带。我们拜年的礼物也很简单,一般就是两把挂面、两包点心、两袋冰糖或两斤沱牌酒,这在当时已经算好的礼物了。
何雨柱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直接第一时间来到了村小学,九十年代基本上每个村子都有小学,不过,那时的学校太寒酸了,没有围墙,所以也谈不上有大门了。
学校一共有十间房子,一到六年级,一个年级一间房子。还有一间办公室,一间房子是晚上值班老师休息的,还有一间是伙房,也就是厨房兼餐厅。简直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尤其是正副校长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他们和普通老师一样,都在一个办公室工作。
所有的房间散落分布在一块空地上,都是普通的房间,门是木制的,窗户也是木制的。教室里可真是夏天是蒸笼,冬天是冰窖,教室里没有风扇,冬天没有暖气。
尤其是冬天,取暖只有一个简易的土炉子,每天学生从家里带上生火的玉米棒子,老师把炉子省起来。其实很大得一间教室,有四十个学生,窗户还到处漏风,我们冻得直哆嗦,还流鼻涕,上课前老师让我们跺跺脚。
何雨柱的到来,引起了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刚刚进入村小学,校长和副校长就立即欢喜的迎了出来,等走进了村小学之后,学生们齐齐的开心喊道:“欢迎何叔叔,欢迎何叔叔!”
眼前的这群学生都是面黄肌瘦的,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打着补丁,但是精气神却很旺盛,一双眼睛充满了未来,他们是坚毅的一代,是最有能力的一代。
这些孩子会经历苦难,所以他们更有一直向前的勇气。
“同学们好.!”何雨柱立即挥手致意,跟着在校长和副校长的一起带领下,何雨柱参观了孩子的教室,宿舍,学习室等等.!
怎么说呢破烂不堪吧.教室是瓦房,土墙,有的教室瓦碎了,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宿舍就更差了,一个宿舍只有不到十平米,里面放了三个上下铺,六个孩子住在里面,而且是男女一起。
学习室里面也是要什么没有什么。
这里是有名的贫困县,但是让何雨柱诧异的是,这里的那个大楼修的倒是高大壮丽,甚至前面还有几个喷泉广场,这里的小学,学生中离家远的孩子需要自己动手做饭吃。学校提供一间房子,灶台是家长们来砌筑的,粮食是每星期从家里背来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去拾干柴,自己生火做饭,小小年纪就能独立生活。
四九城还有铝饭盒,里面的饭菜只需要一蒸,就可以熟,可是这里却什么都没有,一时之间,何雨柱想到了张先生,那个一人进入大山,将大山中的女儿,送进高等学府的先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口号,这句话无比的正确,可是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很不行,那些穷县中,最辉煌的大楼居然基本上都是学校,而是那些本来应该服务百姓人的办公地点。
真的完全搞不懂,何雨柱这次来这个村子,是秘密的来的,他要将钱给花在刀刃上,曾经何雨柱也直接通过那位服务百姓的人捐钱,可是遗憾的是,何雨柱的钱直接进入了服务百姓人的手上,他们截留,给自己的平账,或者修理自己的办公地点。
孩子们只能漏一点,连汤都喝不到,何雨柱下来查账,那些服务百姓的人一个一个理直气壮,自己的办公地点不弄好一点,怎么服务百姓,何雨柱还没有办法对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贪污,何雨柱只是私人捐赠。
何雨柱想要动他们,就必须用自己的人脉,可是人脉这玩意用一次少一次,这些服务百姓的人,他们都是一起的,他们和百姓已经成为了两个方面,虽然说是服务百姓,但是他们已经是贵族。
贵族都是会保护贵族的,何雨柱一共被坑了将近六十万,所以这次何雨柱不去和那些贵族打招呼,而是直接进行一对一的捐献,捐献学校的宿舍,食堂等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