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重要也最困难的宝瓶口,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由于此时还未发明火药,华昊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就这第一个工程,华昊每年召集三万人用时十年才完成。此时华昊已满头白发,身形伛偻,年近六十几了。
在修建宝瓶口期间,华昊还多次组织各族在平原地带拓宽河道,修建支流,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河水泛滥对人民造成的影响。
宝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华昊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华昊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当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个主要设施完成时,华昊已经七十了。
为保证都江堰的日常维护与安全,华昊迁有华氏的一支分支,并命名为监江氏,让其世代看管驻守于此。
得利于华昊传播的农业技术和农具,再加上各个水利工程的修建,整个宗华在华昊的带领下蓬勃发展,欣欣向上。
人口上翻了一倍,氏族村庄变得更多,征服的巴樊各族也和宗华各族无异。
华昊觉得自己不知还能活多久,得赶紧把最后一件事情完成。
那就是修建城镇,把有华氏迁到平原上来,为有华氏的进一步发展及未来做打算。华昊不知道以后的后代还能不能继承到风宗的记忆。
如果能,那也会是在有华氏内部出现,有华氏实力强大的话,继承记忆的人就会有较高起点,能对宗华施加更大影响力,来引导宗华的未来。
如果不能,就当华昊为自己族人谋一点福利吧。
新人新书,求推荐,求收藏。你们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