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英有此一说,是她有心要与田弘遇打一个信息差。
历史上的朱由检能顺利继承帝位,有两个关键前提。
第一,是朱由校在天启七年时便意外落水而亡,享年二十二岁。
这个年纪去世,莫说是放在现代,就是放在医疗条件更为落后的大明,也全然称得上是英年早逝。
第二,则是朱由校去世时竟然膝下无子。
他后宫妃嫔原本共为他所诞育的三子三女皆早早夭亡,以致于朱由校临终前不得不传召让弟弟朱由检进宫,在病榻前匆忙托付大业。
这两件事,只有田秀英这个穿越者能预先知道,田弘遇即使再聪明,也是断然料不到一向没病没痛,又年轻活泼的当今天子,能忽然掉到水里去的。
而若是没有这两个前提条件,朱由检没能继位,只是安分守己地当他的信王,那他确确实实是比不上秦良玉这种手握重兵的女将军的。
现代人写的言情小说,往往会将“女将军”跟“亲王”凑成一对,以此算是给“女将军”安排了一个好归宿。
但是以晚明的情形而言,即使没有战争,“亲王”除了身份上尊贵些,其他方面是绝然比不上“女将军”的。
原因无他,单一个“藩禁”制度,就将亲王的发展上限给彻底框死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吸取历史上藩室教训,便采用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相结合的办法来巩固大明朱家王朝,既设立官府分治百姓,又分封藩王拱卫朝廷。
朱元璋在对藩室给予极高的待遇同时,又对宗室的权责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简而言之,就是“分封不锡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
朱元璋本以为这样的设置,能够解决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未解决好的宗室问题,然而结果却与其背道而驰。
到得朱元璋晚年,他的儿子们几乎把守了所有的军事重镇,逐渐形成了相对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藩王集团,其势力可与朝廷抗衡。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成了新一任皇帝,朱允炆甫一继位,就开始动手削藩,逼得叔叔们上吊的上吊,自焚的自焚,最终导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决心起兵造反,引发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位成功,是为明成祖,由于明成祖自己是靠“亲王造反”登上的帝位,所以他比朱允炆还要忌惮藩王势力,对宗室的管理也更加苛刻。
明成祖的手段,是用经济利益赎买政治权力,他在将藩王爵禄重新调整回太祖时期标准的同时,又制定了一系列藩禁政策,将地方藩王宗亲们牢牢地束缚在了封城之内。
在经过数代天子的不断完善后,大明的“藩禁”制度是一代比一代严格,最终便形成了大明宗藩“绝其仕官,并不习四农业”的景象。
也就是说,这大明的宗室子弟,不但不能有兵权,不能干政,同时还不能从事士农工商等民间百姓所能从事的行业。
换句话来讲,除了有个名义上的爵位、朝廷给安排的府邸、以及定期发放的禄米以外,大明宗藩基本什么都干不成,只能安安静静的呆在封地内混吃等死。
到了晚明,“藩禁”还额外增加了不许诸王奔丧赴京、不许诸王朝觐、不许诸王相见,以及限制诸王出行这几条铁律。
藩亲们甚至连自己的封地都没资格游览了,亲王们一旦去了封地,一辈子就只能被关在王府中,其自由度跟后宅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藩人口不断繁衍,形成了一支坐食禄米而无所事事的庞大队伍,从正德朝开始,藩府所在的布政司就出现了广泛拖欠宗禄的情况,到了嘉靖朝,宗禄不济,下层宗室多不能自存,士大夫们这才纷纷上疏要求朝廷放开藩禁,让宗室子弟自谋生计。
然而,放开藩禁乃是对宗室制度的变更,事关重大,外臣不敢担责,怕落个变乱之罪,因此宗藩开禁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宗室之中也存在着反对意见。
外臣们从嘉靖朝一直争论到万历朝,到了万历十八年,朝廷才正式对那些无名无爵的底层宗室放开了城禁,允许他们像普通百姓一样从事工农商业。
到了万历三十四年,朝廷又对将军与中尉放开了入仕之禁,允许宗室将军、镇国辅国中尉与生员一体应试,并规定了中试者根据出身资格可授予知州、知县等官,但不得选任京职。
可这四民之业与入仕之禁所开放后的受益对象都是中下层宗室,从始至终,朝廷对藩王的政治藩篱都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
这当然也是情有可原,俗话说得好,“疏不间亲”,倘或藩王能入仕,皇帝一定会选择自己的亲戚,而非外姓臣子担当重任。
毕竟自古公族皆可为官,譬如西汉之刘向、李唐之李绛、南宋之赵汝愚,虽皆是宗室,但也皆为一代名臣。
可这样一来,文官们可就不愿意了,进士名额是考上一个就少一个的,文官们又如何会甘愿将自己这一群体的上升渠道让给朱家宗亲呢?
因此宗人入仕问题虽然好不容易解决了,但其中仍有种种限制,宗室科举入仕者,要削去原来的爵秩,这就使得宗室科举入仕形同虚设,许多不想放弃爵位的宗室宁愿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尝试科考。
故而朱由检但凡被外封去了封地,便是意味着他这个人,此生就与朝政无缘了。
即使朱由校再如何疼爱他这个弟弟,有祖宗定下的规矩在前,朱由检的待遇,也不可能比襄宪王与福王更好了。
而襄宪王与福王这两个宗室中的例外,也是得益于他们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这种政治环境几乎是不可能被复刻的。
襄宪王即是朱瞻墡,他是明仁宗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仁宣更替之际,太子朱瞻基在南京驻守,汉王、赵王蠢蠢欲动,张太后为防意外,便封锁了明仁宗的死讯,密令襄王监国,并迅速迎接明宣宗北上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