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大赵国实行几百年的儒家。
是当权者为了控制儒家学子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儒家学派。
因为往年时常有儒家学子,屠龙而兴,屠龙术一直是当前者永远警戒儒家学派的原因。
屠龙之术,是一门没人可以掌握的技术,就像道,宇宙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然而,掌握“道”,就是掌握了屠龙之术,就是掌握了宇宙的运行规律,掌握宇宙的运行规律,这才是真正有用之术。
正如,圣人掌握天地之道,如《周易》所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孔子死了吗?死了,但却永远活在华夏人的心里。
圣人掌握了看似无用的“道”,却与天地合德,却与天地一样长久。
无用之用才是最大的“用”,才是真正的智慧。庄子的“屠龙之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有用的计谋,更应该掌握无用的大智慧。《老子》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全新儒家学子,已经快赶上传承几千年的正统儒家学子的4/10了。
这是非常恐怖的比例。
短短几百年就追上了上千年的发展。
郭乞看着众夫子的争吵,总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突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宋朝所诞生的学问之争吗?
新儒学“宋学”的形成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到唐代中叶以后,已毫无生气,无法与佛教相抗衡。唐代后期的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开展“古文运动”进行文学革新的同时,提倡儒学,并仿照佛教的法统,倡“儒学道统说”,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将传统中上承孔子的颜渊排除在道统的主线之外,以与佛教的法统相抗衡。
他还积极探求儒学经典的义理,企图以儒学理论抗衡佛学理论,为此而赋予文学以重任,提出“文以载道”,将文学作为与佛教斗争的武器。其推崇《大学》《孟子》,其弟子李翱推崇《中庸》,都对后代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自唐代后期至五代末,战乱不断,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文人们救生之不暇,遑论儒学之兴衰。韩愈虽然在文学、思想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当时既未形成不可逆转的形势,后继者又寥若晨星,更缺乏杰出人才。
随着唐代古文运动的衰息,韩愈倡导的新儒学也逐渐销声匿迹。薄要面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宋初数十年相对和平的环境,不仅使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思想领域也逐渐活跃,儒、佛、道学的思想相互渗透。如活跃于北宋前期的太宗末至仁宗初年的晁迥,史称“通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儒、释、道同等对待,不囿于一家一派的成见”学术趋向是和后来的“宋学家们研究学术的风尚全相符合的”。
北宋前期的释智圆是个融儒入佛的僧侣,认为儒、释两家“言异而理贯”,“共为表里”,提倡《中庸》,甚至自号“中庸子”。宋初的晁迥和释智圆,“作为这个时代的先觉者,对宋学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宋学中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主要活跃于北宋中叶仁宗时期的释契嵩,也是一个援儒入佛的重要僧人,他不仅将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言的五戒,与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相配,还提出修行五戒即是孝道。并着《中庸解》、《皇极论》,将儒学思想融入释智圆曾形象地将儒、释、道比作鼎之三足,认为缺一不可。
而道教方面对“宋学”尤其是理学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主要活跃在太宗时期的陈抟,所着《先天图》对理学学派创始人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创设有着明显的影响,《太极图说》甚至被认为即是传自陈抟。另一个将儒学与道学结合的,是北宋中叶神宗时的张伯端。他被后世尊为全真道南宗始祖,道教金丹学派的内丹派创始人之一,是将内丹学理论化的首创者,所着《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中,运用儒学性命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