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慎是官府衙门里的贵人,但曾居道不是,他经常穿梭于街头巷尾,清楚知道大家的不满来自于何处。
只因为百花坊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不同的。
单从百花坊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不同。“坊”这一字,历来只能用作居住之所,城中居民区划分都以坊为名,譬如大里坊,东斜坊,都是人烟密集的大坊。
自古以来,坊市有别,百花坊作为一个商铺,却用了居所的名字,是开风气之先,以前没有人用,以后用的人就多了。
也许就是占了这个“坊”字的便宜,京城人把百花坊看得无比亲切。
打破名字界限,这只是京城商户变革的一端,有人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也有人一叶知秋,眼界高远。
曾居道就像风口的猪,依靠风势起飞,纯属意外地走上商路。不过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非平日他好结交朋友,广开言路,为人大方风趣,信字为先,别人也不会乐于帮他。
说到底,都是时势造英雄,有人在后面推着你走,你不得不走。
谢慎对百花坊的了解,确实不如曾居道那么深入,他专管的事情在境内各省各县,近在眼前的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他说起百花坊关门,是当一件京城新闻来说的。京城里每天那么多事情,能吹到耳朵里的不过那么几件,这几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天然的信息过滤,验证了这条新闻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是不会传得人尽皆知的。
身为朝廷官员,不管是什么官衔,都要下知民情,充当皇上的耳目,这样才能及时向皇上奏闻要事,让圣上不致又聋又瞎。
谢慎出身户部,他的消息来源于“城报”。
各部每日傍晚发放城报,人手一份,上面讲的是每日京城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精要为主,一般不会超过五件事。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惠灵却很看重,为了让城报的作用发扬光大,惠灵下令设置了专门负责制作城报的“城报局”,从民间挑选专门人才,赐予官职,专管城报的信息采集和筛选,以及撰文编排印发。
除了给各部免费发放城报之外,城报还向良民发售,没想到上市之后便销路畅通,成了为国库“开源”的一项意外收获。
百花坊的每一个变化,几乎都在城报上占了一席之地,上至天家,下至走卒,无人不晓,可想而知它的影响力有多大。
所以这猝不及防的陨落,才让人无比痛心。
“谢公,你不提这事也罢了,提起这事直叫人难受”说话的是曾守意,曾守业的堂弟,是个医馆郎中。
曾守意是标准的老大夫模样,说话也慢条斯理,一板一眼,但内容却幽默:“就因为今年中秋没吃上百花坊的秋月饼,我这肠胃闹了整整两日的毛病,直到现在才觉得好些,想是这胃口啊,也害了相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