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因果论”就是“承负”之说,“承负”也是道教的立教基础。
“承负”是什么意思呢?
“承负”来源于《易经》的《解》卦,《解》卦:“六三,负且乘,致寇至。”
意思是说,人背着包骑在马上,引来了强盗。
道教的“承负”论,承指今人要承受先人做下的善恶果报;负指后人会受到今人善恶的影响,上下五代,相承相负。
道教的“承负”论有别于佛教,是认为人可以实现对因果的逆转。
道教认为通过各种方术、法术,乃至于风水、堪舆的布局,可以达到扭转因果的目的。
道教的“承负”论针对的是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这一点也有别于佛教。
老道长说到这里,停下来,看看我们,年长的凌家子弟似懂非懂,年幼的凌家子弟,一脸的不懂。
老道长想了想后说:我举个例子吧!
有一个人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另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狂骂。
用佛教的“因果论”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被骂,会说这个被骂的人,曾在前世骂过对方,以致对方今世会骂他。
如果被骂的人,息事宁人,则前事恩怨一笔勾消;如果被骂的人回骂过去,又开启了下一次被骂的因缘。这就是因果循环。
当然啦,骂人的那个人,虽说是了结前事,但也为自己种下了一个恶果,将来他又会受到这个恶果的反噬。
用同一个例子,套用道教的“承负”论,则是不同的意味。
首先,当街骂人的那个人,自己会受到恶果反噬;
其次,骂人者上至祖先亲人,下至子孙后代,都会因此恶行受到不良的影响。
这就是道教的“承负”论:一人曾经作恶,后代皆受报应。
而道教与佛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比较认命,而道教认为通过努力,结局改变。
就上边的例子,佛教只能眼睁睁看着被骂的事情发生,而道教会通过占卦提前预测到当天出门不利,作出避让的决策,从而达到扭转被骂的结局。
道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非旦古不变,而是互相转化。
凌家子弟们听了,纷纷发出“哦!哦!”的声音,作出恍然大悟的模样。
老道长看到我们都明白了,很是高兴!
老道长喝了一口小道士递过来的茶水,继续说:无论佛教还是道教,无论因果论还是承负论,都是劝人勤奋修行,日常起心动念、一举一止,不能任意妄为,要心存敬畏。
黄山老道长在凌家弟子的心田里,播种了一粒敬畏天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