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少女的身姿落在杜牧的眼眸,刹那间便把这“高阁”和“华筵”照亮了!
少女的风姿一瞬间也震撼了全场。沈传师猛地看见她,差点滑下座位,手中的酒杯一斜,酒洒了一半。虽然此前已见过了,少女的正式登台,还是惊艳到了他!
自觉有些失态,沈传师赶紧起身,斟满酒举起杯道:“来来来,歌舞之前,我再敬在座各位。祝大家佳节喜乐、阖家安康!”
在杜牧眼中,看到的是少女如春日般的明媚,如闪电一般击中了自己。当时,他心中像有好几只野兔同时在跳,跳得那叫一个快,一只都抓不住。杜牧生怕自己失态,赶紧附和着举杯,一饮而尽……
亮相之后,少女在另外两位美女的引导扶持下,走向唱台中央开始试唱。站定后,少女低头不语,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
猛然间,少女乍一摔袖,席间顿时响彻新生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
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都快要把关钮迸散,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她的袅袅歌韵,却压过“众音”,穿透滕王阁最高层,直上云衢!
一时间,宾客哑然。大家不禁惊住,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
人美曲妙,歌喉婉转,举座陶然而醉。杜牧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住处的,回到住处之前的那些寒暄客道更是忘到了九霄云外。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的歌伎。她就是张好好。
杜牧后来知道了,张好好是洪州人,是唐朝合法的官伎。唐宋的伎乐文化非常盛行,宫廷有宫伎,军营有营伎,官府有官伎。平时主要给主人唱歌,跳舞,陪侍。
才十三岁、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官伎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她满心喜悦地看见,面前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想想看彩霞满天的秋日,她伴着“主公”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赣江之浪;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充满无限乐趣!
在杜牧眼中,张好好的风韵日益可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这对于杜牧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杜牧也仅仅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在洪州的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后,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
作为幕僚的杜牧自然要也跟随。
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也有了杜牧神来之语相和。
杜牧的诗句,也渐渐在张好好的歌曲中多了起来。
才子遇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情悄然地滋长。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从此他们会常常见面,三天不见就觉得时间太久。
一个欣赏对方的美貌聪慧,一个倾慕于对方满腹才情。自从,杜牧与好好经常携手看秋浪,月夜泛舟,才子佳人,缱绻情深。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宣城的山山水水都成为他们爱过的证据。
但是,两人却不可能再往前走一步。
杜牧和沈传师是好友关系,可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上下级的关系。向沈传师提出要把他身边的美人娶走?这对于杜牧来说是无论如何说不出口的。
两人虽有情愫,却又身不由己。只好约定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论婚嫁。
“宛溪垂柳最长枝,曾被春风尽日吹。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有感》)
杜牧这回真的迟了。
三年后,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拉去做幕僚,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却相中了张好好,向哥哥提出纳张好好做小妾,沈传师答应了。
豪华婚宴在洪州举行,杜牧得知后急忙赶回,可已无回天之力。
沈述师把张好好娶到手后金屋藏娇,不再让她抛头露面。杜牧想见面,也被张好好拒绝了,只给杜牧留下了一首诗:“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爱而不能,哀莫过于心死,杜牧从此放浪扬州。
大和九年秋(公元835年),33岁的杜牧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办公地点在东都洛阳。
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赴洛阳任职路上的一个小酒馆,杜牧竟再次遇见了张好好。
杜牧无法想象的是,当年的梦中情人,竟然站在街头卖酒。沦落如此,这让杜牧十分震惊。
“好好,你怎么到洛阳了?怎么卖酒为生了呢?”相见的短暂震惊后,看见张好好风中憔悴,杜牧心中充满了痛楚。
“十三郎,这几年你干什么去了这么辛苦?怎么年轻轻的就白了胡须,朋友还都在吗?这种失意的日子可还坚持得住?”张好好没回答,却先问杜牧,好像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不幸。
然后,两人对视无言,抱头痛哭。
衰柳、斜阳,凉风座隅,让两人更觉人间酸楚。
原来,张好好嫁给沈述师不久就被嫌弃抛弃,独自一人离开了沈家,后来只能以卖酒为生。
杜牧才智难申、须发斑白,好好流落市井、当垆卖酒。不仅爱而不能,更都是不幸之人。
杜牧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却落到这样不幸的遭际中。
后据野史记载,杜牧五十岁病逝时,张好好听说后瞒住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这段有缘无分的当年情,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而杜牧写给张好好的诗,像是爱情的鉴证,留存了几千年。
有些爱情像烟火,注定只是一闪而过,虽然短暂却强烈、真挚。即使瞬间迸发出的火花,也依然耀眼。
(四)
离开扬州,杜牧最舍不得还是那些歌妓,其中一位杜牧特别喜欢,不知是她貌美如花,还是才艺绝伦,又或者在她的身上有张好好当年的影子。
这位歌妓当时也是十三岁。
杜牧离开扬州时,恋恋不舍地和她在烛光下了对望了一夜,为她写了着名的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此,豆蔻年华便成了十三岁少女的形容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这是杜牧作为扬州形象大使为扬州代言的名句其一。
离开扬州,杜牧变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据说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读这诗,顿时让游子如归故乡,几乎已成中国人表达“乡愁”的代言诗。
那时杜牧已经四十二岁。由于长期醉生梦死生活方式的摧残,他已经露出老人的衰相,不再过度留恋青楼,而是返还了老人的童心,虽然他还并不老。
回归了人生的纯真,诗人的诗艺也随之返璞归真,进入化境,给我们写下了众多名篇佳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冬,四十九岁的杜牧病重。
杜牧心知大限将至,竟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后人读来平实无奇,丝毫看不出文坛巨擘的风采。或许,这正是一个诗文天才近乎造化的手笔。
据《新唐书》记载,墓志铭写好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家人留下十之二三。焚之的,其中定有不少在扬州的应景、应酬之作。
一个大活人给自己写墓志铭,这正是一个别具个性诗人的行为艺术。或者,他要借此表达自己对这个时代与社会人生的态度。返璞归真,才是真。
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国势日蹙、政局日下,他看到当时统治势力的弱化,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也看到藩镇的拥兵自重、百姓的民不聊生,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文人,他不能不为唐王朝的前景感觉到忧患,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泊秦淮》,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一首诗能成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杜牧也可以封神了。
(未完待续,随时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