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善元笑着给顾炎武与陈子龙介绍了专家组成员,所谓的专家组其实就是李之杜带的团队,说起来,李之杜现在虽然还是只挂着七品的官衔,但其实他的俸?是按二品大员级别发的,因为他现在挂着一个‘大明农业研究院院长’的头衔,这是隶属于大明科学研究院下面的一个部门,秩同二品。
而几个专家成员其实都是李之杜原先的学生,这几人原本都是连秀才都了没考上的人,但现在都领着三品、四品的俸?,说实话真是干劲十足。
李之杜拿出几本书递给众人,说道:“各位大人,根据我们的实验,我觉得在黄河以北种植水稻是完全可行的。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此次我们带来的稻种差不多有五十万斤,能种植约五百万亩水稻。不过最晚得在四月底前种下,现在已经三月份了,不知是否能够来得及。另外,我们还带来了五十万斤的红薯,这种红薯也是我们精挑过的,预估产量在十石每亩左右,只要这一季收获完成,预估可以收获五千万石粮食。这几本书里面有详细的种植方法,当然我们农来研究院此次也会带来一些经验丰富的农民来指导种植。”
卢善元点点头,说道:“李院长把条件都摆出来了,顾大人、陈大人,你们两个是地方主官,具体的事情就需要你们来安排了。我先说一下我的总体看法,第一,目前整个大明普遍缺粮,江北粮价最贵时超过八两一石,百姓根本无力承担,所以首先要保证两府的百姓能够自给自足。第二,为什么这次一次性要开这么多的荒,还是因为近一两年时间我们要到处打仗,收复我大明故土,所有需要一定数量的储粮。第三,垦荒的人员建议有四个来源,一是漕工,扬淮两地漕工不下四十万,现在漕运断绝,可以把他们引流开荒,我的计划是引流三十万漕工。二是盐丁,目前我们开始进行盐田改造,需要的盐丁只有往常的二成,也就是说需要分流至少二十万盐丁。三是俘虏,目前的江北俘虏大约有八万,后期还会有一些,预估十万左右,这三者加起来大约有六十万余人,另外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引入一些周边的百姓和流民,这个就要看具体情况了。第四,关于组织形式,我建议是采用农场制,这样方便管理,具体操作就是把人打散,每一千丁一个村,在村长带领下集体劳作,具体操作大家后续讨论。第五,钱粮来源,以银行放贷为主,地方再补助一些,收成分配到时根据产量再议,原则上要保证百姓吃饱外还有一定的闲钱。第六,耕种需要的大牲畜需要地方想办法。暂时我就想到这么多,大家看看有什么补充或者疑问的,现在就可以提。”
陈子龙第一个问道:“大都督,我有几个问题,这个银行放贷据我所知都是有利息的,要知道至少有六七个月是没有收成的,这段时间要保证百姓的生活,需要的钱粮不少,这些人员加上家眷至少有百万之众,按每人每月一两银子算,至少需要六七百万,到时如何偿还?”
卢善元笑道:“银行有一个惠农政策,贷款利息可以低至一厘,相当于没有。到时,如果确实能收入五千万石粮,保守估计也值个三千万两银子,偿还贷款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当然,实际上你们的贷款需要的数量远远不止几百万两,我估计至少需要两千万两以上,因为前期需要大量农具和大牲畜,还要为百姓建造房子。我的建议是这批贷款为五年期,总还款差不多在两千五百万左右,每年偿还五百万两,这样压力会小一些。剩余的钱粮官府拿一部分,其余由分配给百姓。我的建议是五五分成,假如每年的产出价值三千万两,除了偿还银行的五百万两外,官府和百姓各拿一千二百五十万两,如此算来每人每年差不多可以分得十多两银子,差不多可以让百姓比较好的生活,如果节省一些,几年后可以盖个好一点的房子了。官府收走的银子除了按例交一部分给朝廷外,其余的尽量还是用在民生方面,比如投资一些基建项目,办学校等等。”
陈子龙有些恍忽,仔细在心中算了算,如果目标达成,光光扬州一府,确实可以收到这么多的银子,官府也有钱,百姓好象也有钱,但这些钱到底是哪来的呢?一时却怎么也想不清。
顾炎武也开口道:“大都督所说的这个农场制,大概是个什么章程。”
“所谓农场制,其实就是地是官府的,百姓只不过是在农场工作的工人。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官府的土地不会被兼并,可以保证百姓有稳定的工作。二是单个农民家庭可能会有破产的风险,但大农场却不会,比如某些地块受灾了没有收成,官府可能通过调配保证这些地方也能得到救济。三是生产出来的粮食由官府统购统配,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当然有好处肯定就要坏处,其中最大的坏处就是这么多人一起干活,总归会碰到懒虫和笨蛋,如何调动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就需要我们制定一些完善的制度。”
卢善元的话让顾炎武陷入了沉思,正如卢善元所言,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过农场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卢善元可能没有讲,那就是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可以深入到村子,因为官府掌握着最终分配权,这个权力可是不小,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决定百姓的生活是好还是坏。
一群人讨论到了深夜,终于拿出了一个章程,或许这个章程是不完美的,但本身也没有计划是完美的,总归要在实施后进行修修补补。
回到淮安后的顾炎武马上投入了行动,他必须在三月底前把荒地统计出来,并招募到足够的人手和物资,可是他现在一穷二白,连手下都只有朱万化与张世凤两个,想来想去,他还得去找徐复生和李炳添商量。
徐复生还在前线未回,李炳添倒是笑眯眯的好说话,答应提供一个营的军队前来协助,并建议顾炎武把原来的胥吏也组织起来,这些都是地头蛇,对当地情况要熟悉得多,相应的组织起多个工作组下到乡间地头一起工作。
李炳添的效率很高,很快三旅一营的营长周贻礼和副营长李百涛、教导员周斌就到顾炎武面前报道,顾炎武提了他的想法和要求后,周贻礼点点头,说道:“顾知府放心,你的要求我们会尽快完成。”
顾炎武有些愕然,不过他也没时间跟周贻礼仔细商谈,因为一个农业专家和几个商行的工作人员一起过来拜访,这是解决农业资金的大事,他自然要亲自过问。
却说周贻礼等人出了府衙后,边走边商量,最终决定兵分三路,周贻礼带着四个主力连以班为单位前去丈量荒地,李百涛带着警卫排和辅助兵连负责去招募人手,周斌则负责与农业、商行的人员对接,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时间紧迫,很多细节也不及探讨,只能边干边想办法。
李百涛召集了战士们,很快分配好了工作,他把整个队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前往海边招募盐丁,由他自己带队,另一部分则由警卫排长俞振东带领留在淮安招募漕工。
漕工聚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块,北关乡街、柳浦乡街、相家湾,淮安十万漕工就聚集在这不大的地方。漕运主要的作用是把南方的粮食和物资运往北方,现在南北隔绝,漕工们也就断了生计,再加上近些日子物价飞涨,其实有很多漕工已经开始另谋出路,现在剩下的漕工及其家属估计也就三四万左右,平时打些零工勉强活着。
当俞振东把招农民的牌子在相家湾挂出来的第一天,并没有多少人过来看,漕工的主力还是青壮年,不过很多没有家庭拖累的青壮年都已经离开这里,留下的都是有家小的。
俞振东皱了皱眉,他其实跟很多军官一样是很不愿意接这趟活的,毕竟干了这活就没办法继续打仗,而不打仗就没有军功,直接影响的就是自己晋升,不过军令一下,他也不得不执行,但现在居然没有人来报名,这要是耽搁久了,那自己不得留在这里更多时间了吗?
“袁文舒,你带几个人去里面走访一下,看看是什么情况,顺便跟他们宣传一下。”袁文舒应了一声,带着自己的的一班战士进入到了村子。
袁文舒说起来是俞振东父亲的俘虏,但也因此结缘,在俞振东到俘虏里招兵时就把他招了进来,小伙子也机灵,很快适应了军营生活,现在也被提拔当了个班长,正是干劲正大的时候。
村子里面污水横流,残破不堪。见有人进来,一些正在村里玩耍的小孩子也一个个的躲进了茅草房,袁文舒不禁有些头疼,这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跟着大些的孩子往家跑的时候,一跤摔倒在了地上,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前面的大孩子停下来看了一下,见到袁文舒看向这里,一溜烟进了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