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的汉水河清澈透亮,两岸的杨柳婆娑多姿。花树环绕着村庄,争妍斗艳的鲜花竞相盛放,有楝树花,刺槐花,梧桐花,月季花,栀子花,野蔷薇……蝴蝶和蜜蜂在花丛间忙碌地穿梭,鸟儿在枝头时时啼叫,好不热闹。
村后是一方池塘,碧绿的荷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层层叠叠,迎风招展;粉红色的荷花俏然独立,朵朵娇羞妩媚。鱼儿在荷叶间游来游去,平静的水面不时泛起一丝丝醉人的涟漪。
五颜六色的蜻蜓在空中曼舞,优雅敏捷的燕子在屋顶盘绕……
多么活色生香的场景,多么和谐自由的梦境!家乡美丽的画面成了袁琳心底永远的亮色,她带给袁琳光亮,带给袁琳希望,带给袁琳源源不绝的前行的力量。
村里的乡亲都很善良,也很淳朴。七十年代,许多河南人,安徽人逃荒到了袁琳的家乡。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挨家挨户地来讨饭。乡亲们不问来由,都会大方地用小碗舀一碗米给对方。年幼的袁琳在一旁看了,知道了什么是善良。
村头用来集会的大屋安置了一户安徽人家。袁琳经常和那家的小女孩玩在一起。她还依稀记得小女孩的模样:大大的眼睛,弯弯的柳叶眉。安徽人教会了大家种瓜。香香甜甜的西瓜、香瓜,老鼠瓜,还有许多忘记名字的美味的瓜类,极大地丰富了袁琳的味蕾。
后来,小女孩一家人返乡了,袁琳再也没能吃到过比那时更香甜的瓜。
村里来了一个河南人,很年轻,个子不高,但是上半身很结实。他的样子不丑,咋一看,五官还行,浓眉大眼,高鼻梁。但是被他那双滴溜溜的眼神扫过,袁琳莫名地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袁琳很不喜欢他,看见他就会远远地避开。村里的大人却挺喜欢他,因为他教会了大家做砖。大伙儿都友好地叫他小郑。
小郑教会了大家做砖,砖是个好东西,可以帮助大家盖房子。之前,由于砖的价格昂贵,大家对盖新房是可望不可求。在村子里,有能力翻修新屋是光宗耀祖的一种表现,特别长脸。
小郑来了以后,家家都会做砖了,做砖的材料——粘土家乡有的是,烧火的木材也足够,除了出一把力气,做砖不需要多花一分钱。村里的人们干完田里的农活,都一门心思地忙活着做砖,整个村子一个大人也没有,除了无所事事的小郑。
有一天,小郑将村里留守下来的小女孩们集中到一堆,说要教她们玩一个游戏。屋子里头放着一张普通的竹制凉床,小郑带着大家玩的游戏就是,让村里的小女孩轮流躺在凉床上,女孩子在下方,他在上方,教她们玩游戏,谁玩了游戏,就给谁一包糖。
小袁琳也排在后面看热闹。她听小郑讲完游戏方法,觉得不对劲,趁小郑不注意,偷偷地跑掉了。袁琳没有跑回家,而是直接跑到砖场,告诉了父亲。袁琳刚说完话,父亲火速招了几个小伙子跑回了村庄。
之后,小郑在村里消失了,再也没有在大伙面前出现。
砖还是照常在做,家家都在为着盖新房作准备。父亲也不例外。父亲不但要盖新房,还想要第一个盖新房。他想要在乡亲面前扬眉吐气,显示自己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袁琳对新房子不感兴趣,她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她只要快乐,只要自己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住在哪里都一样。
刘恋坚决不同意袁刚建新房。她只生了三个女儿,这辛辛苦苦建起的新房,到头来她的女儿们是没有份的,白白便宜那个袁安。
这一年袁琳十三岁,刚刚小学毕业。母亲并不在家,两年前她就去了重庆打工。父亲本来是和母亲一起去,但是他受不了城里漂泊不定的生活,一个月后独自一人回到了热爱的家乡。
父亲义无反顾地建新房,成了父亲母亲离婚的导火索。新房修好了,他们也离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