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犹如快速运动之后的突然静止是要命的,关于这一点,每一个体育老师都有发言权。循序渐进和劳逸结合,才符合生命力的诉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无不在论证着欲速则不达。
介于运动与静止之间的状态,是否也是一种中庸之道呢?运动或静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皆是不可持久保持的状态。生命不在于绝对的运动,亦不在于绝对的静止。有动有静,动静相宜,方是生命的体征。
援引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连生死都非绝对,还有什么是绝对的呢?
运动或静止,看似是两种对立的状态,实则是一种量子纠缠的关系。过去看似是静止的状态,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处于运动状态的现在。
没有谁是凭空成长的,那些走过的路或许会被遗忘,那些遇到的人或许想不起来。恰如能被我付诸笔端的事何其少,任凭怎么去回想,终归是十不存一。但当下所结之果,必是过往所种之因。
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关乎种种的遗憾,有哪一桩哪一件不是亲手所做作为导致的呢?有多少人会因此而感叹一句:早知如此,必不当初。当时间的运动轨迹可以反向行驶的时候,当早已静止的时刻能够重新被激活的时候,是否会萌生篡改的想法呢?
若事已至此,徒想是无益的,那些精神内耗严重的人,他们惯于在静止中驰骋,在运动中呆滞。他们的身体在无意识向前,他们的灵魂在有意识向后。这种不协调,从他们的精神面貌上,行为举止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戏剧般荒诞的背后,隐藏着有迹可寻的真实。援引庄子《人世间》:“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援引先秦佚名《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与人之间,真正能够做到彼此心有灵犀的存在,可谓是凤毛麟角。貌合神离者众,志同道合者寡。
在白驹过隙的岁月中,在漫长的等待里,有谁不是在寻觅着可遇而可不求的概率呢?但凡有此念头,说是运动着的心猿意马,亦或是静止般的嗜此不疲,皆颇为贴切。
纵观他人的或自身的过往,运动或静止,促使成长的觉知如影随行。或奔放张扬,或内敛含蓄。常伴左右的潜意识,在静止中运动,在运动中静止,好似一种精神内耗。如若处置不当,有脱离掌控的风险,继而衍生出忧患。
方寸之间,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运动或静止,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