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濮阳城日渐热闹,袁武又为这繁华添了一把火。
他以兖州州牧府之名,张贴告示,打算按普通价格向一众铁匠铺收购十万架“曲袁犁”,再以低廉价格将这些犁租借或赊账给百姓,以此确保兖州今年的秋耕。
消息传出当日,兖州大地,那些买下铁证的商人欣喜若狂,庆祝刚入手的铁证开始盈利。
而没买到铁证的商人则痛心疾首,悔恨自己当时不舍得投资,错过了这只会下金蛋的“鸡”。
而一众百姓也大喜过望,毕竟他们若是有低价的曲‘袁’犁用,耕种自然会方便不少。
当天时候,各个铁匠铺订单爆满,许多铁匠铺的订单甚至排到了第二年春天,铁匠们忙得不可开交。
兖州城各个铁匠铺子门口,原本写着“招满”的牌子被撤下,转而又挂上了招收徒弟的牌子。
在兖州空前繁荣之际,儒生们出现在兖州各个角落,查找还有哪些不妥之处。
繁荣的铁匠铺成为了他们的首选。经过明察暗访,儒生们还真找出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许多铁匠铺雇佣了许多年纪小的学徒工,这些学徒因为师徒之名受尽苦头。
有的学徒年纪太小,却承受着自身难以承受之重,去打铁拉火,以至于身体骨头都发生严重变形。
甚至有的学徒吃不饱,或者只有一点点吃食,干活时却被当牲口使唤。
这些学徒稍犯一点错误,便会遭到拳打脚踢,师父稍有不顺心,也是一顿毒打。
这种表面师徒、实则主人与牲畜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各个铁匠铺子之中。
而且,就算这些学徒侥幸活着长大,身体也会因为长时间经历苦难而落下病根,怕是活不了多久。
这悲惨的一幕被许多儒生记在心里,他们悄悄将其记录下来,在濮阳城外开会时诉说情况。
袁武见此,当即与儒生们一起探讨,颁布了几条保护学徒们的律法。
规定兖州各个铺子,对待学徒或者换个称呼但本质仍是学徒工的百姓,要给予一些最低的生活保障。
比如,一天最高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六个时辰(即十二个小时),必须保证八个小时休息,每天最低饮食也有明确规定。
又制定了一条律法,若是学徒工被残忍对待,可以禀告官府,官府会对店铺铺主人施加重罚,轻则没收铺子,重则将其押入大牢。
一般来说,没人会闹到这一步,因为没有铺子,学徒工很难生存。
但这算是一条硬性保障,让学徒工有与店铺主人同归于尽的底气。也让店铺主人有一丝顾虑,不至于将人当成牲口。
这些律法的作用,便是压制人性之恶,保护弱势百姓减少受难程度。
不仅适用于铁匠铺,也适用于兖州各行各业,比如木匠,瓦匠等等。
若不是一众儒生反对,袁武甚至想把这个律法容纳到父子、父女这一方面。
有的父母是父母,可现实中禽兽也并非不存在。有的父母真是以父母之名,把孩子当家里使唤的牲口。
在兖州盐铁行业突然盛行之后,袁武不仅仅对兖州各个县城进行治理,对于县城之外、占据主体的村中百姓也没有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