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讨论着玄妙的道,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商山脚下。齐国在这里采矿冶铁,聚集了很多的采矿工和铁匠,在山脚下很快形成了一个村落,虽远在临淄城外,却不按鄙野编制,而是像国都中的工乡一样,直接归朝廷管理,称作冶里。
吕树早就率领一帮官员在冶里官道上迎接。这吕树自从被管仲推荐担任轻重九府的长官以来,负责整个齐国的铸币和盐铁专卖,吸引各国商人云集齐国,一车车的粮食布帛源源不断地运来,又将一车车的盐和铁制生活工具运往各国,迅速聚集了天下财富,对富国富民贡献很大。同时还通过买贱鬻贵,来调剂物资余缺,从而市场物价平稳,有效地杜绝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在此基础上,又开展起了农具、种子的赊销业务,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缺少农具、种子的农民可以先赊购,待庄稼收获后再付费,对促进农业生产又立了大功。吕树积极落实管仲的改革部署,能力超群,业绩显着,很受管仲的信任。本来他只是主管商品流通,这采矿、冶铁等生产环节的事不属他管辖,但由于铁器实行国家专营,管仲便来了个能者多劳,将盐、铁的生产管理职责也划给了轻重九府,这样一来,吕树也就成了齐国冶铁业的总负责人。
冶里在商山东麓,站在村西向山坡望去,是一片繁忙景象。近处是一排排的冶炼炉,每一座冶炼炉都连接着四五个用来鼓风的炉橐,有十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时刻不停地轮流挤压炉橐。这炼铁的关键是温度,这鼓风是提升温度的关键。这真是一个力气活,在挤压炉橐时都光着上身,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冶炼炉像是下粗上细的大肚子烟筒,里面填满了木炭和矿石,火焰从上面的炉口中呼呼地窜出来,有一尺多高。看到火苗小了,就再往炉口中添加木炭。接连劳作五六个时辰后,人们打开用黄泥密封住的炉门,用铁夹子把里边的铁块掏出来。由于温度不够,此时的冶炼还不能使矿石完全液化,只是烧成软软的泥巴状。这时铁匠们围上来,分成几组,每组三人,把它放到铁砧上,反复不停地锻打,从而打出里边的杂质,增加它的韧性,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趁热打铁。
然后人们把已经冷却的铁块运回村里。村里几乎家家都有铁匠棚,在工棚里人们继续烧,继续锻打,经过一遍遍地烧炼,一遍遍地锻打,铁质越来越纯,正所谓百炼成钢也就是这个意思。
再然后,又由技艺高超地工匠去打造成各式各样的铁器……
在驿馆中稍事休息之后,吕树陪同齐桓公、管仲攀登商山。君臣一行来到山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望。向西、向北、向东三面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只有东北方向有一座山丘,孤零零地,像一只落单的大鸟静静地伏在那里。齐桓公问道,那就是凤凰山吧?管仲回答正是。齐桓公提出,这次可以去看看。管仲说道可以,从商山过去,不过十余里,转眼即到。齐桓公又转身向南望去,只见一道山梁将商山与南边山峦连接起来,山梁起伏不平,林木茂密,一片郁郁葱葱。突然,齐桓公看到山梁深处有一股股的烟雾腾起,便问道这是为何?吕树答道那是在烧木炭。炼铁需要大量的木炭,人们就地取材,就地炼制,能节约大量人力。
从山上下来,走到半山腰,齐桓公说,怎么没看见开采矿石?吕树说,我这就带君上去看。吕树说着,带着齐桓公、管仲离开登山道路,沿着一条小路向着东北边斜插过去,走不多远,便渐渐听到敲击声,向着声音走去,那敲击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密集。
突然前边出现一个石坑,一块巨大的石板中间却凹陷下去,形成一个直径两丈有余,深约一人多高的石臼。吕树指着石坑道,当地人称它叫铁牛窝,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哩。齐桓公笑笑说,你卖什么关子,还不快说来听听。吕树却道,君上莫急,这故事我到山下再讲,请君上、相国先看看这里的石头有什么不同。齐桓公、管仲应声向四周石头看去,发现别处的是青色,而这里的石头是红褐色。管仲点头道:“莫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吗?”
吕树道:“正是。”
齐桓公道:“都说仲父见多识广,果真如此。”
君臣又前行数丈,眼前出现一条长沟,人们正在沟中开采矿石,到处都是开山劈石的敲击声。齐桓公、管仲欲向前观看,吕树急忙拦住,直说前边危险,不可靠近。二人只好远远地站在沟边高处张望,只见沟底一片繁忙。人们都赤裸着上身,有人挥舞着大锤,一锤又一锤地砸向巨石,直砸得火星四溅,乱石横飞。有人将砸开的碎石一锹一锹地装进筐里,又有人将筐抬走……乍看去很乱,但仔细观察,倒是井然有序。
齐桓公感叹道:“这采矿、冶炼的活都很累人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