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阴阳变化,都在这段经文里。
熟地滋阴,附子壮阳,张氏有人把熟地使得出神入化,被后人称为张熟地。
有郑氏把附子使得出神入化,也被后人称为郑附子。
有喜感的是,张熟地门人用熟地的话,就反对加入附子,郑附子门人也是用附子的话,就反对加熟地。
呵呵……,谁是谁非不评,我只博采百家之长,溶炼已身。
火神派是近代兴起的,外界对它有很多过分的功击和抹黑,此举不妥当。
攻击和抹黑的认为他们用药过偏,偏,是中医的特长。
金元四大名家偏,历代医学名家偏。
主寒凉的,偏于寒凉下;主攻下的,偏于攻下;主脾胃的,偏于脾胃;主滋阴的,偏于滋阴;主气虚的,偏于气虚;主阳气的,偏于阳气;这就是中医学术的特点,它们偏得有理有据,并未偏出于《内经》主旨范围。
习医行医者,应该取精用宏,博采百家之长,用古人法当审古人用法之时。
遇外感用“伤寒”,遇内伤学东恒,热病学河间,杂病学丹溪,阳虚学火神。
说到所谓的阴虚,阳虚,
绝大部分的医家不是很理解,真正理解的话,医术已经登顶。
而一说起阴虚,阳虚,也绕不开新近兴起的火神派。而真正想好阴阳理论的,就必须从上古经文“阴阳大论”学起。
上古经文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死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医家治病,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这是最正确的方法。
最怕的是重阳轻阴,万病皆火,这就明显错误了!根据阴阳大论,阴阳,乃是天地之道,变化之始,生死之本始,治病必求之本。
有阴才有阳,有阳才有阴,阴阳本来就是互根的、相互依靠的。
因此,重阳轻阴,万病皆火,等理论和阴阳大论主旨不符。
著书立论,必须依经据典,不依经据典者,谓之离经叛道,叛道者,其道不传。
火神派是否能大放异彩,留待历史评定。
人受天地之气化而生,人身也自有一个小天地也。人有三阴三阳上焦之阳藏于心中血,中焦之阳藏于胃液,下焦之阳藏于肾水。
心血胃液、肾水都属于阴。
换言之,凡津液脂膏脉腺存在之处,也即是元阳存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