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①②释义的来源。
《集韵》补典切,音匾。褰裳。
注:褰qiān,撩起,揭起。《礼记·曲礼上》:“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郑玄注: “褰,揭也。”《后汉书·崔骃传》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
以上为③释义的来源。
①项释义应该大多汉语都在用,②项释义笔者不了解还有哪些地方在用。本文主要写的是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③释义。
此义项,不仅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笔者查询,今晋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桂柳片也在使用。
如晋语中神木方言,缏音bie4,释义:卷起(裤腿、袖子)。
再如中原官话洛阳方言,缏音pian??,释义为把衣服边缘挽起来或掖进去。
再如西南官话桂柳片柳州方言,缏音p???,释义为:①把衣服边缘往里面折一些缝成夹层边。②把衣服边缘挽起来或掖进去。
兰银官话凉州方言俗语: 匾手抹胳膊。凉州贤孝《巧嘴姑娘》: 后襟长,前襟短,上山巴屲(wā)不用匾。凉州方言中“匾”为借音,本字“缏”。
另:广汉方言此义除了biǎn音,另有音miǎn,同“免”音。后音不知是“挽”的白读音,还是“缏”字的音转。有说是“缅”字的。
文献中“缏”也借音为“匾”,并与“扎”构成“匾扎”一词。折迭捆束称匾扎。
《水浒传》十五:“(阮小五 )披着一领旧布衫,露出胸前刺着的青郁郁一个豹子来,里面匾扎起袴子,上面围一条间道棋子布手巾。”
《水浒传》七十四: “(燕青)脱去了里面衲袄,下面牢拴了腿绷护膝,匾扎起了熟绢水裩,穿了多耳麻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