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闻鼓响起来的时候王杰正坐在山池院中研究《六韬》。
他和徐宁已经预感到安懋要发兵元昊,加上礼部这两天忙得很,礼部负责齿胄之礼的官员到山池院来就是走个过场。
于是,王杰就清闲下来,徐宁就建议他读点兵书。
这个建议有个前提,徐宁认为王杰如果入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东郡发兵元昊,安懋就有这个可能召见几个儿子,从战场说起,问点兵事上面的事情,王杰如果懂点兵法,就会在安懋面前留下好印象。
王杰认为这个逻辑有问题,“我虽不通兵理,但‘兵之情主速’,如今元昊易主,父皇若想发兵,必得乘此之不及,攻其所不戒,若待到仲秋之后,岂不是延误了先机?”
徐宁却坚持认为此时是最好地储备兵法知识的时候,苏敏儿也拥护徐宁的观点,她的解释是,元昊盘踞南方多年,不是那么好打的,真打起来了也是场持久战,到那时候,王杰肯定已经入学了。
王杰将信将疑,却也放下其他书本,转而来看兵书。
看兵书也有兵家的政治正确,比如东郡在兵书上最推崇《六韬》,当然官方原因是“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可王杰心知肚明,不过是因为《六韬》秉持的是先秦黄老道家的军事思想,和东郡国教相合。
王杰正看到“……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这一句,登闻鼓就响起来了。
徐宁一下子站了起来,苏敏儿慢了一步,她站起来后迟疑了一下,徐宁得了王杰的示意就出去了。
鼓声咚咚咚持续了一会儿,苏敏儿听出来了,她转头看了王杰一眼,见王杰已无心看书,便道,“主子,是登闻鼓。”
“登闻鼓?”王杰怔了一下,很快和现代看过的电视剧联系在了一起,“有人击鼓鸣冤?”
王杰虽然是现代人,但是结合电视剧和新闻,一下子就理解了登闻鼓是个怎样的存在,其实就是现代信访制度的前身。
王杰明白,别说古代这种法治不完善的农业社会,就是放在以大陆法系为主、兼顾英美法系的现代文明的Z国,每年还是有不少群众去京城信访。
足可以见这项制度在Z国是有肥沃的生存土壤的。
不料,苏敏儿皱眉道,“这击鼓是真,有冤……”
“这话从何说起?”王杰不解道。
苏敏儿索性给王杰解释起来,“登闻鼓设立日久,本是为上情下达,使天下冤滞有地可诉。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皆可陈情。击鼓后,便有士官接访,投递诉状至登闻鼓院,以上达天听。”
王杰笑道,“‘乃知听卑四聪达,万里呻笑如邮传’,开广言路,为理国所先,此为良政。”
苏敏儿的一张小脸却绷了起来,“东郡地域广阔,百姓多以农耕为生,成年男丁均要服役,法虽规定可‘力役折庸’,但却止不住这‘役外有役’。东郡疆域如此辽阔,各色工程、漕运均需劳力,单运役一项,所扰之民就不计其数。除此之外,还有色役、差科与资课,与此同时,还要耕地以保交得田税,”苏敏儿见王杰听得怔住了,“百姓日日应对赋税尚且自顾不暇,即使蒙冤,也无法跋涉十里、百里到定襄敲这登闻鼓。”
王杰定了定神,此时苏敏儿的话和马球赛时安庆的话加在了一起,王杰心里逐渐冷下来,真正的古代老百姓所受的苦不及这两人所道之万一。
王杰又想起现代新闻里面大官接待信访农民,承诺给出回音的画面,“可若是真有蒙冤者敲击这登闻鼓呢?”
苏敏儿摇摇头,“绝不会有。”
王杰诧异道,“何出此言?”
苏敏儿笑道,“若主子是地方官,今若有个‘刁民’不经县、州官府,便直越去天子那儿击大鼓、下诉状,主子可嫌他不嫌?”
不等王杰回答,就自问自答道,“这样不合越诉,就须捉来打!”
王杰明白了,“难道地方官敢半路拦访?”
“有何不敢?”苏敏儿道,“进了定襄,击了登闻鼓,才算‘鸣冤’呢,否则就是‘越诉’,地方官管不了‘鸣冤’,难道还治不了‘越诉’?”
王杰还是不死心,“我尝读《麈史》,其有一则道:宋太祖时,有老农击鼓,望宋太祖替他寻觅亡猪,宋太祖手诏忠献赵公曰,‘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
苏敏儿道,“此不过为耳闻轶事。”
王杰笑道,“依你这么说,这登闻鼓从周至今立于天子脚下,竟是形同虚设,没一点儿道理么?”
苏敏儿道,“自然有理,不过这登闻鼓只听黠官、酷吏和酸文人的道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