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角落的山脊翻过去,只需要走大约两公里就可以到达集镇,元医生三弟到的时候才刚刚早上七点,集镇上的店铺刚好开门。
元医生三弟背着竹篮开始沿街叫卖,他会到每个店铺的门口,站在路边最靠近店铺的位置,笑脸盈盈地小心地问道:“老板,要菌子不咯?早上刚采的米浆菌。”
店铺里的女老板听到了,都会随口问一声:“好多钱一斤?”
很多时候,对方的询价并不一定是想买,而是对前者的回应。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也无论贵贱和地位高低,别人问过来了,一定“要有声有应”,沉默或者漠视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失德行为。无论认识与否,见面打声招呼,或者寒暄两句,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貌。
“今天早上才采的米浆菌,一块四毛钱一斤,老板要不?要得多就便宜点咯。”元医生三弟回答。
店铺里的女主人听到三弟的回答,马上来了兴致,问道:“菌子么子样?好不咯?”
“菌子好家伙,老板。都是米浆菌。”三弟背着篮子走到刚好是门口的位置,尽可能的靠近对方,但又绝不越过门槛一寸。他把篮子从身后扭到身前,好方便对方察看。
对方走出来,伸头一看,果然一篮子的米浆菌。一个个大小匀称,菌伞都只有只有鸡蛋大小,又嫩又干净,菌伞表面上还浸着露水。于是说道:“要得,买两斤。”
“要得。”元医生三弟两忙轻轻地把篮子从右肩上卸下,挑个干净的地面放下,笑着说道:“老板懂货,我这个菌子,煮肉吃喷香的。”
他从一扎的白色塑料袋撕下一个,用手搓开,使劲吹了一口气把它撑大,往里面装了好几捧米浆菌,估摸着两斤左右的样子。把袋子挂在秤钩上,提起秤绳,一边调整着称砣的位置,一边说道:“一斤,一斤半,两斤,……。两斤一两。”
顺手又从篮子里捡起两个蘑菇,加进塑料袋里:“快两斤二两了。”
“两斤二两,算两斤,您就给两块八毛钱好了。”他把称杆往对方那边移一下,便于对方方看清秤杆上的星花,检查斤两。
“不用看。”对方快速瞟了一眼秤,说道:“不用看,一看您就是实诚的人。”说着,非常干脆地把钱递过来了。
元医生三弟把袋子递给对方,顺手把钱接过来,笑呵呵的说道:“那您放心,没少一两,只有多的。少了您找我。”
“我这是野生米浆菌,不像人造菌,好吃!”元医生三弟一边说着,再次背起竹篮:“那老板发财,少陪。”
人造菌指的是市场上售卖的人工培育的平菇,也要一块多钱一斤。因为是大棚温室培育,不受天时制约,市场上四季都有出售。但是,正因为人造菌的充足,人们逐渐厌烦了它的口味。只要野生菌一上市,一旦人们“食菌知味”,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将是今年人造蘑菇市场行情的谷底。
对待美食,人们从不会吝啬。半篮二十来斤的蘑菇,元医生三弟叫卖了不到半条街,就卖个精光,只剩下红色塑料袋孤零零的放在篮子里。
“师傅,还有菌子没?”元医生三弟没有立即回家,他继续顺着街道往北走,路上不断碰到有人想买山菌。
“没了,没了。”元医生三弟依旧笑盈盈地回答道:“今天采的是一篮的米浆菌,要的人多,卖完了。”
“红色袋子里是么子?”对方往空空的篮子里一看,红色塑料袋格外打眼,问道。
“呵呵呵。”元医生三弟笑道:“这个啊,这是有人订了的,一点雁鹅菌。”
“雁鹅菌啊?!”对方听着,似乎立即想要上前来,说道:“还有多的不?十块钱一斤我买。”
“没有了,没有了!雁鹅菌本来就少,采不到,就只采了这一点。”元医生三弟说到。
对方并不死心,继续说道:“那你卖给我算了。卖谁都是卖,卖给我算了?”
“那没办法,答应了别人的。”元医生三弟说着,就想加快脚步赶紧离开。
可惜对方并不想让他轻易如愿,继续说道:“那你明天还有没?明天还有我先跟你预定,看有多少。”
元医生三弟没说话,对方加码说道:“我方定金都就要得。”说着,作势去掏自己的口袋。
元医生三弟赶紧阻止,说道:“那不用那不用。不晓得明天还采得到不,要是是采到了,我就给您留着。”
“要得,要得。”
对方终于让开,元医生三弟一直走到镇上北边广场的边上,在一家农资店门前停下了脚步,这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也是以前到外面打工,修桥工地上的工友。店里的人马上就看到了他,跟他打着招呼:“志兵,你来了?”
元医生三弟站在门口,放下篮子,把红色塑料袋拿了取出来,走进去几步,说道:“昨天你讲想吃雁鹅菌,今天刚好捡了点,给你送过来,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