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寒风凛冽。紫禁城内灯火通明,似乎预示着一场暗流涌动的危机正悄然逼近。李辰凝视着案上的地图与密信,他的目光锐利,手指在地图上轻点着瓦剌的地界,思绪如同错综复杂的棋局一般无法平静。
“瓦剌的反扑不过是表面,朝廷内的隐患才是最大的危机。”李辰心中清楚,徐经案不过是冰山一角,更深的阴谋仍潜伏在朝廷之中,而王骥的回京,更像是为这盘棋局增加了更多变数。
虽然宣府大捷为朝廷争光,但他心里清楚,这并非一场简单的胜利。敌人的阴谋仍在暗中酝酿,而国内也有不少势力在伺机而动,准备挑战他的权威。李辰一向心思缜密,深知如今的局面需要彻底审视。
“王骥此战,确实立下赫赫战功。”李辰望着窗外灰蒙的天色,缓缓说道,“但他毕竟是外地将领,且始终缺乏足够的政治根基。在战功之外,如何稳住朝堂,才是我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
他随即召见了马顺和一些心腹大臣,商讨接下来的对策。“王骥在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我担心他在朝堂上的权力积累过快,若不加控制,或许会形成对我权力的威胁。”李辰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马顺和其余几位大臣均心领神会,纷纷低头恭敬聆听。
“陛下,王骥毕竟是忠心耿耿,不可过于猜疑。”马顺说道,“他的存在虽然有些威胁,但若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必能为陛下分忧。况且,他的军队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若削弱他的力量,恐怕难以为全。”
李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我明白。但是,我们不能让他过于强大。朝堂之上,不能仅凭一人之力便将一切控制。王骥的权力必须受到制衡。”
他看向马顺,“传令各地,将王骥的亲信随军一起调往京城,参与朝堂之事。边疆的事务,我会亲自调度,而王骥此人,适合参与一部分宫廷内务。”
“是,陛下。”马顺立刻领命。
李辰深吸一口气,内心的决断已经下定。对王骥的提拔和重用,他并非完全排斥,但必须确保权力不被完全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国家的稳定,依赖的不仅是武力,更是政治的平衡。
王骥在朝堂上的出现掀起了轩然大波。他身披战功,却在李辰的安排下开始处理内务,许多朝臣对此深感不解。王骥初到京师,便感觉到一种难以言明的压抑感。朝堂上,文武百官看似恭敬,却隐隐流露出疏离与试探。
某日,王骥正审阅户部移交的粮草账簿时,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亲自前来递交情报:“将军,瓦剌在边疆的余党似有异动,几股小部落正在向北部集结,声称要对宣府进行报复。”
王骥抬头,语气冷峻:“瓦剌余党余威尚存,若不趁此时彻底击溃,后患无穷。此事陛下可知?”
马顺点头:“陛下已有所耳闻,但目前更担忧的是京城内的隐患。锦衣卫近日发现,有瓦剌细作潜入京城,与某些朝臣有过接触。若不尽早剿除,恐怕内外勾连,将危及国家安危。”
王骥沉思片刻,低声问道:“可曾查到内应是谁?”
马顺微微摇头:“尚无确凿证据,但有一部分线索指向一些与徐经有关联的官员。”
翌日早朝,王骥在殿上提出自己的请求:“陛下,臣以为瓦剌虽败,但其余党尚存,若不尽快彻底击溃,边疆恐再起战火。臣请率军亲赴边疆,领兵剿匪。”
李辰笑了笑,眼中却藏着几分复杂的情绪:“王将军,朕决定调你回宫,协助处理一些内务工作。边疆的重任,我会亲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