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本特利先生。”
理查德·本特利二世紧张地握着这位身材矮小但精明强干的作家的手。他不得不紧张,马克·吐温已经是欧美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仅是儿童文学,它们精准地击中了美国的社会弊病,推动了社会改革,并使美国文学摆脱了对英国文学的依赖。也就是说,仅仅是将这些作品刊登在杂志上,就能提升出版社的地位。
因此,本特利以与汉斯尔和亨利·詹姆斯相近的规格接待马克·吐温。
“首先,感谢您允许我们刊登并出版您的名著……”
“别废话,直接说正事。”
“啊,是的。”
然后他闭嘴了。是啊,作家就是这样的人,本特利勉强笑了笑,也是苦笑。
马克·吐温看着理查德·本特利二世,也咧嘴一笑。本特利家族三代,拥有听起来很贵族化的头衔,却对这位来自美国的作家如此恭敬。对生性叛逆的马克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令人满意的事了。
“首先,合同的事在纽约分公司已经谈妥了,所以,把汤姆和哈克卖个好价钱吧。”
“请放心,我们出版社致力于将作家们精心创作的作品以最佳形式呈现给读者。”
“我知道,改为周刊连载,真是天才之举。”
“咳咳。”
本特利被戳中了痛处,咳嗽了一声。马克·吐温更喜欢这种坦率,他哈哈大笑,点了点头。
“是啊,在来英国的船上我已经听说了,月刊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杂志,是吗?”
“是的,包括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内,儿童文学都集中在周刊连载,月刊则改为刊登成人题材的小说。”
“那么,先写《文森特·比利尔斯》的主意是谁出的?是你?还是汉斯尔?”
猛地一震!
果然是他。马克·吐温看着被戳中心事的本特利,点了点头。我就知道,马克心想,等到了美国,就能从尼古拉那里拿到10美元了,他哈哈大笑,说道:
“果然是汉斯尔!我虽然读着英国人那种一本正经的《彼得·潘》时,也确信无疑,这位作家和我属于‘同一类’。”
“咳咳,是这样吗?”
“是啊,所以,本特利先生,”
理查德·本特利二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水牛,不是想撒野,而是被美国牛仔的套索套住,被牵来牵去的感觉。而那位牛仔,浑身散发着美国特有的粗犷的拓荒精神的马克·吐温,用燃烧的眼神看着本特利,说道:
“我想见见汉斯尔。”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先生。”
本特利犹豫了一下。事实上,想见汉斯尔的作家很多。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濒临破产的出版社里,许多作家,无论出于好意还是恶意,都受到了《彼得·潘》的影响。事实上,《时间机器》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也曾表示想见汉斯尔。本特利认为现在时机不对,所以拒绝了。
但是,如果是马克·吐温呢?
首先,汉斯尔很可能会喜欢这位作家,而且,考虑到他那种不加区别地猛冲直撞的性格,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种鲁莽会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呢?他也担心。
现在汉斯尔的作品停滞不前,不久前他们经历过,最近在《街头杂志》上也经历过出版社的火刑式审判。那家出版社的编辑们最近上下班都要在苏格兰场的保护下进行,不是吗?
就在这时。
叩叩——
“啊,对不起。”
“没关系,进来吧。”
得到马克的允许,本特利点了点头,打开了门,一位最近新来的女编辑映入他的眼帘。
“玛丽亚,什么事?”
“社长,汉斯尔先生来电话了。”
“汉斯尔先生?什么事?”
通常都是他们先打电话过去,所以本特利这样回应。
“他现在不是在别的地方吗?说是要去见刘易斯·卡罗尔先生。”
“是的,没错。”
听到刘易斯·卡罗尔的名字,马克·吐温的眼睛一亮,但本特利没有说什么,又不是政治家,谁见谁有什么好隐瞒的。
只是,作为儿童文学作家,马克·吐温对汉斯尔感到好奇,对刘易斯·卡罗尔也感到好奇,这并不奇怪。“语言大师”这个称号,在当代作家中,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刘易斯·卡罗尔和汉斯尔见面了,作为忠实读者和同行,他不得不感到好奇。
所以,马克·吐温以美国牛仔式的固执留在了那里,本特利最终不得不当着马克·吐温的面接电话。然后……
“是的,是的,先生,我是本特利。您说要去见刘易斯·卡罗尔先生……什么?现在在伦敦?……那……也就是说,你们两位合作……是教科书……不是的……啊,不是的……”
“啊,谢谢您……不过,在美国有位先生想见您……马克·吐温先生……什么?马上过来?”
意外之喜。马克·吐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