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他:“晨阳,你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没离婚时,家里最让你开心的事是什么吗?”晨阳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追忆,缓缓说道:“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公园放风筝,那时候爸妈都笑着,我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特别开心。”我接着引导他:“那后来呢,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家里不一样了?”晨阳的眼神又黯淡下去,声音低沉地说:“后来他们就经常吵架,我放学都不敢回家,怕听到他们又在吵。”
我让他详细描述父母吵架时他的感受,晨阳紧闭双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痛苦的时刻,他颤抖着说:“我特别害怕,心都快跳出来了,就躲在房间角落里,捂着耳朵,可他们的声音还是传进来,我觉得世界都要塌了。”
在后续的心理辅导中,我开始慢慢引导晨阳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片心灵沼泽。他渐渐明白,父母离婚这件事本身并不可怕,而是过程中的争吵,才是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罪魁祸首。每次父母激烈争吵,那高分贝的怒吼、狰狞的面容,都如同噩梦一般深深烙印在晨阳的脑海里。他在风暴中心瑟瑟发抖,却又无力逃离。
而且,晨阳的亲妈还不断地给他心理暗示,总是在抱怨父亲的不是。每次见面,亲妈都会拉着他哭诉:“你爸就是个没良心的,我当初对他多好啊。他现在跟那个小娟阿姨过得那么潇洒。。。”这些话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像毒刺一样,一根根扎进晨阳的心里,让他对父亲的怨恨与日俱增。
再谈到继母小娟阿姨进入生活后的种种,晨阳起初满是抵触,认为小娟阿姨是破坏他家庭的“外人”。我引导他去回忆小娟阿姨照顾他的细节,晨阳沉默许久后说:“她每天会给我做好吃的,晚上还会给我端水果,可我当时就觉得她是在讨好我,为了取代我妈。”我帮他分析,这其实是他受亲妈影响,先入为主产生的偏见,小娟阿姨的本意是好的,只是沟通和相处方式上出了问题。
同时,亲妈时常挑拨他与小娟阿姨的关系,问他:“小娟阿姨对你好不好啊?她有没有欺负你?要是有,你可一定要跟妈说。”久而久之,晨阳内心便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提及那次手机事件,晨阳情绪有些激动,他说:“我当时就觉得小娟阿姨故意针对我,我爸还不分青红皂白打我,我恨死他们了。”我让他冷静下来,问他:“那你现在回头看,如果你当时换一种方式处理,比如跟他们心平气和地解释,会不会不一样?”晨阳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他小声说:“可能……会吧。”
通过这一次次对话,晨阳开始逐渐看清,自己内心的仇恨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家庭矛盾的漩涡中,被恐惧、误解、偏见一步步滋养壮大。他意识到,自己当初冲动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也彻底毁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也明白,认识到这些,就是改变的开始,他有了挣脱过去束缚、重新走向新生的勇气。
走出监狱,我在思索,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晨阳走到今天这步,爸爸妈妈继母都有责任。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可在晨阳最需要爱与引导的时候,父母的争吵、离异,让他的世界摇摇欲坠。
父亲常年不会正常沟通,遇到问题要么选择争吵,要么就是打骂,给晨阳做了极其糟糕的示范,让他在潜移默化中也习得了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继母小娟阿姨虽有照顾他的心意,却因方式不当,与他产生诸多矛盾;而晨阳的亲生母亲,在孩子面对新家庭的不适时,没能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沟通,任由矛盾激化。
他们每一个人不经意的疏忽、情绪的失控,都像一道道裂痕,最终让这个家支离破碎,也让晨阳在迷茫与痛苦中走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