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初成之后,陈柯立刻着手寻找合适的画师来将草图变为鲜活的广告图。她先是派人在城中打听,寻来了几位颇有名气的画师。
这些画师在纸面上的画作堪称精美,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肖像,都能描绘得栩栩如生。然而,当他们站在道路旁的墙壁前,面对这巨大且不同于纸张的作画 “画布” 时,却纷纷面露难色。
一位画师苦着脸说:“大人,这在墙上作画与在纸上作画实在是大不相同,我虽能在纸上绘出心中所想,可这墙面如此高大,颜料的晕染、线条的把控,我实在是难以掌握。”
其他画师也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陈柯见此情形,并未气馁。她又在城中四处寻访,终于得知在城郊有几位擅长绘制壁画的民间艺人。
这些艺人平日里多在庙宇、祠堂绘制壁画,对于在大面积墙面上作画有着丰富的经验。陈柯赶忙派人将他们请来。
可这几位民间艺人虽擅长壁画,却对陈柯所要求的商业广告图的绘制风格有些陌生。
他们习惯了绘制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传统壁画内容,对于客栈、店铺等现代商业元素的表现手法较为生疏。
一位民间艺人挠着头说:“大人,您要画的这些客栈、布庄,我们从未画过,不知该从何下手。” 陈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每一个元素的特点与要求,甚至亲自示范一些简单的线条与轮廓的勾勒。“
你们看,这客栈的屋檐,要画出一种飞扬的感觉,才显得大气。” 说着,她用炭笔在地上简单地画了几笔。
在陈柯的引导下,民间艺人开始尝试作画。他们先从一些较小的墙面开始练习,逐渐摸索颜料在墙上的附着特性与色彩呈现效果。
在密州城通往板桥镇的道路旁,一位民间艺人站在脚手架上,战战兢兢地拿起画笔,先勾勒出一家酒肆的大致轮廓。
那线条起初还有些颤抖,但随着他逐渐进入状态,变得流畅起来。旁边的助手们则忙着调和颜料,按照艺人的要求递上各种色彩。
然而,由于对色彩在墙上的变化预估不足,酒肆的招牌颜色第一次调得过于鲜艳,与整体画面有些格格不入。
艺人皱起眉头,嘟囔着:“这颜色看着有些刺眼,得重新调。” 于是,众人又手忙脚乱地重新调配颜料。
此时,陈柯走过来,安慰道:“莫急,初次尝试难免有差池,慢慢调整便是。” 艺人感激地点点头。
而在密州 - 沂州 - 京师汴梁的道路上,另一位民间艺人在绘制一家客栈的广告图时,遇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难题。
他擅长绘制神仙鬼怪等形象,可客栈里的小二、旅客等人物形象总是画得不够生动自然。陈柯见状,特意找来了一些百姓,让他们在艺人面前做出各种动作、表情,以供艺人参考。
艺人仔细观察着,一点点地修改人物的神态与姿势,口中还念念有词:“这眼神得更灵动些,这笑容要更亲切。” 旁边的百姓好奇地看着,一位老者笑着说:“大人这法子可真妙,这样画出来的人肯定像活的一样。”
陈柯回应道:“都是为了让这画能更好地展现咱们未来的景象。”
经过数番尝试与修改,民间艺人们逐渐掌握了技巧。他们开始在主要道路的墙壁上正式绘制广告图。
在密州城靠近城门的一处显眼墙壁上,一幅巨大的客栈广告图渐渐成形。
客栈的建筑结构比例精准,飞檐斗拱精致逼真,门口的店小二笑容满面地迎接客人,店内的布置从桌椅到床铺都清晰可见。
路过的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他们仰着头,眼睛里满是新奇与惊叹。
“这画得也太像了,就好像真有个客栈在这儿一样。” 一个老者啧啧称赞道。
一位年轻的后生憧憬地说:“看那客栈里的布置,若是真建成了,肯定生意兴隆。”
一位妇人则好奇地问身边的人:“你说这客栈啥时候能真的盖起来呀?” 旁边的人回答:“看着这画,估计也快了,到时候咱密州肯定更热闹。”
随着一幅幅广告图的绘制完成,道路两旁的景象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