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学发展到唐代,互赠诗词成为文人墨客们社交的普遍方式,有一种形式叫赠酬唱和,这种类型的作品即可分为赠诗和酬诗,当骚客有所感受、表达情感或者需要叙述事情时,写给或赠予友人的诗作便叫赠诗,如李白表达对友人汪伦厚情款待的谢意时,作诗《赠汪伦》,有人收到赠诗后,有人创作酬答或回应的作品即为酬诗,如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文人交友时,有些人经常互作赠酬诗,此等情况下便将它们归纳为赠酬唱和诗,其诗题含有赠、酬等字,是唐代文人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如中唐代表性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多有赠酬唱和。在诗歌大放异彩的唐代,赠送诗歌作品可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可作毛遂自荐的方法,赠诗和酬诗有特定对象,属于闭合的交流方式,好比得到别人的送礼之后要有回礼,不过人们欣赏的赠诗多是无酬答的,如汪伦就没有酬答李白而作诗《酬李白》,或许被赠予者未能酬答。
唐代赠酬诗众多,尤其以赠诗为盛,很多很多赠诗并未有酬答之作,好比李白的名作《赠汪伦》,这首诗留存至今,让人们知晓了一位名叫汪伦的人,其次诗句中的桃花潭水之地(今安徽南部地区),已经开发成风景区,为此还移植许多桃花树作陪衬。《赠汪伦》可以相当于人们的启蒙佳作,记得在小学课本上,这首诗的背景是一幅彩色的送别景象图,作者站立在船头,汪伦在岸边,两人彼此作揖表示彼此离别珍重,也即说这首诗也是赠别之作。话说李白这首诗明面上为赠诗,而实际情况,这首诗更像是酬谢汪伦的诗,是本质上的酬诗,而汪伦是以赠送厚礼的形式代替了创作赠诗。据记载,李白游历经过桃花潭时,当地县令及知名人士汪伦热情款待,当李白准备离开时,赠送名马八匹和绸缎十捆等贵重盘缠,有感于汪伦的深情厚谊,于是铺纸研墨作诗《赠汪伦》而留下一段佳话。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内容近似白话文意思简单易明,前两句说自己准备乘舟离开,汪伦踏着歌声赶来送行,即说明了古人送行的场面,也朴素自然的表达出朋友真挚的送别之情。后两句则是这首诗的精髓之处,先用深千尺表示桃花潭水很深,紧接着笔锋一转,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将无形的情谊化作有形的潭水,说千尺潭水之深不及汪伦真挚的友情深。此诗后两句清新自然,想象力丰富奇特,成为李白诗篇中流传甚广的佳作之一,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最真挚的感情,这也是这首诗成为经典之作的根本原因。李白的这首诗让位于安徽小城的桃花潭赋予了文化内涵,当今旅游大开发背景下,此处理所当然的升级为风景区,吸引了当地居民过来栖息打卡,利用历史名人造景俨然成为旅游行业的风尚,长沙的橘子洲头便是成功的范例,吸引了国内千万级的游客过来,在名人雕像下打卡拍照。
《赠汪伦》的传世名气,莫过于高度赞扬友谊的真挚深厚,深过千尺的桃花潭,在感情真挚的背后,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为值得寻味,李白之所以能够信手拈来写出如此佳句,如前文所说的那般,源自友人汪伦赠予厚礼后的感动,如此看来,富有诗文才华的李白,接受汪伦的美意,不赠一首诗似乎过意不去,于是创作出这首名篇。对于汪伦,盛情设宴款待并赠送厚礼,似乎物有所值,若非李白这首诗,使得他有名气存世千年以上,历史上著有名言警句的大有人在,留下传世经典作品亦有,历史的小人物汪伦却因别人的诗作而流传于世,则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言归正传,诗中汪伦对李白深过千尺潭水的真情,可不是嘴上随便吹吹抑或笔墨上写写的,而是汪伦付出真金白银换来的,云游四方的李白面对汪伦的美意自是感激涕零,这就更能理解李白写出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初衷了,好比人们面对雪中送炭时,哪能不为之动容,再者要想获得真情厚意,得先有厚礼,务实的说,厚礼才是实实在在感动人的。
唐代诗坛的另一位巨人杜甫,创作一首赠诗《赠花卿》,亦是赠诗里不错的作品,是杜甫安定在四川成都后内涵他人的作品,尽管不敌李白赠诗名气大,但它诗句的意蕴耐人寻味多点。诗题中的花卿,是时任成都府尹的部将花敬定,曾因平叛立功而开始居功自傲,安史之乱撼动朝廷权威后,掌握军队的地方将领,一旦获得战功后便会开始野心勃勃,开始僭越朝廷规定的礼仪制度,杜甫的这首《赠花卿》便是杜甫听闻这位花将军僭用皇家音乐后创作的赠诗。这位立有战功的花将军,之所以能僭越朝廷礼仪制度,首先是朝廷的权威式微,其次也是花将军向外界透露他实力提升的信号,可以配享更高层级的礼仪待遇。这位花将军的所作所为,在成都有点寄人篱下之感的杜甫听闻之后,颇有感慨,于是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赠花卿》,无疑的是,这首诗未有酬答诗,依后世学者考证说法,倘若它是内涵花卿的诗,那这首诗都不会赠予到花卿手上,遑论酬答。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七言绝句,字面意思如白话文,大意是优美乐曲飘扬在锦城(今成都)的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的升腾至白云之间,如此美妙悠扬的歌曲,只应该天上才配享有,世间能有几回可以听闻的到。单纯从字面意思上看,这首诗无疑是首赞美诗,且用赠意的诗题,应该是要赠予给花卿的,因此亦有人评议杜甫这首诗就纯粹的赞美花卿府上的优美音乐,其也有合理性。倘若杜甫作此诗内涵花卿,讽刺花卿僭越天子音乐,掌握一定军权的花卿及其幕僚岂能不晓诗中意味,对于在成都倚靠友人而稳定下来的杜甫而言,赠诗讽刺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岂不是徒增麻烦,从情理上似乎讲不通,再者真是讽刺人家,诗题也不应该采用赠字,因此评议此诗无弦外之音自有合理性。
此诗的主旨,历来颇有不同的见解,自有学者认为该诗是杜甫采用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内涵花卿立功后的居功自傲和僭越礼法,让歌伎们弹奏原本只允许庙堂之上的音乐。诗中的用字似乎有点意味,天上在诗词中可指天子居所,人间与天上对应,多指皇宫之外的场合,说音乐只应天上有,人家难得几回闻,亦可以是意味深长的指花卿使用的音乐原本只能在皇宫里演奏,这么理解的话,杜甫的诗作的确在一语双关,内涵花卿僭越礼法。不管杜甫这首诗是纯赞美,抑或是内涵讽刺赠予的花卿,这首诗留给世人经典之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达出对该乐曲最高的礼赞,曾经想起来在一次语文课中,老师曾化用它称赞女生漂亮至无以复加的状态,谓之“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中唐元和年间,有位名叫崔郊的秀才,年轻时寓居在姑母家,姑母家有位姿容秀丽的婢女,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彼此吸引互生爱慕,度过一段美貌的滋润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姑母家鉴于家境的缘故,将这位颇有姿色的婢女转让给别的大户人家。婢女转让后,崔郊与婢女之间“你侬我侬”的滋美日子戛然而止,自是让沉浸于爱情中的崔郊郁闷万分,念念不忘,姑母家的世界很小,崔郊还是失去了婢女。在一个寒食节,街头巷尾的世界很大,崔郊还能与婢女邂逅,偶遇婢女的崔郊百感交集,犹如多年未见的白月光突现自己面前,内心泛起的涟漪无以言表,遂写下了他唯一存世的诗作《赠去婢》。崔郊的这段小故事,被记载到《全唐诗话》中流传于世,故事本身一文不值,而且一看便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不过因其而成的《赠去婢》,因有经典名言而传世甚广。
《赠去婢》
(唐)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