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渲染送别好友的时节,秋冬时的寒冷雨水与江水连成一片,夜间侵袭吴地(即王昌龄在任县丞的南京一带),先描绘一幅天水相连的吴江夜雨图,烘托出送别辛渐时的孤冷环境,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说明送别友人的情绪,拂晓将明,朋友辛渐登船北归,看到好友的身影消失在楚山之外,心中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将王昌龄贬至江宁的诏令想必是从洛阳发出的,作者此处才采用疑问句式,说倘若洛阳有人问起我的境况,该句表明,王昌龄是期待洛阳亲友的关心,希望被贬的心情得到洛阳方面的理解,可见“亲友”更深的意指是决定作者仕途命运的一帮人。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申明态度,有点自证清白的意味,“冰心”寓意作者自己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尽忠职守等高尚的志向,深情含蓄的向洛阳方面表达内心的纯洁和值得信赖的品行。结合王昌龄所处的境遇和“冰心”的寓意发现,这首诗不仅是表达赠别好友离开时的忧伤之情,更是向洛阳亲友表明个人品性之意,诗人以晶莹剔透的冰心玉壶自喻,借送别好友的名义,向洛阳“亲友”传达清洁无瑕、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借送友之名抒发胸臆的佳作。
洛阳城的市花牡丹,品类繁多,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曾在清代末年被当作国花看待,是中国特有的名贵花卉,早在中唐时期,因著名诗人刘禹锡著有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赋予了其“国色天香”之称。中唐时期大诗人刘禹锡奉调回洛阳时,任职东都尚书省的清闲岗位,恰逢牛党党魁牛增儒在东都留守,也即东都的“皇帝”,达官贵人喜欢营建别墅庭院,牛增儒把其在淮南任职的嘉木怪石置于庭内,并在院内种植了大量牡丹,同时邀请了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在庭院里吟诗作对,欣赏娇艳的牡丹,刘禹锡为此写下多首牡丹诗,其中以七言绝句《赏牡丹》最富盛名。另外有疑说,《赏牡丹》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时所作,刘禹锡积极参与了改革行动,或许是作诗表达自己的革新志气,将自身参与的改革行动喻比成胜过芍药和芙蕖的牡丹,寓意行动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总之作者的这首诗不止赞美牡丹那么简单。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院内的芍药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塘上的荷花虽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开花的时候,赏花的盛况轰动整个京城,这是刘禹锡高度评价牡丹的诗句大意,通过以无格芍药和少情芙蕖来衬托牡丹的高格及热情之美,寓意了诗人心中理想的人格精神。最后一句“花开时节动京城”最为人称道,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称号,整首诗完全不提牡丹的特质,仅说牡丹花开时,动京城,也即轰动全城,人们竞相观赏盛开的牡丹花,生动的描绘出唐人时赏牡丹的风尚,动字用得甚妙,让人感觉中唐时人们赏花时万人空巷的热闹场面。牡丹不仅仅是刘禹锡的热爱,在北宋时期,牡丹也是洛阳人民最为喜欢的花卉,闲居洛阳的欧阳修盛赞牡丹时称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代的京城一般默认西安,唐代的皇帝有相当部分时间在洛阳办公,如武则天称帝时即在洛阳,故也有将洛阳称为京城的时候,从刘禹锡后期的履历来看,他与洛阳的渊源远比长安深厚,这首赏牡丹的“京城”大概率应是指洛阳,哪怕是指长安,也应是围绕洛阳牡丹的渊源而作。感觉这首诗有其不足之处,沿用了“扬己抑人”的表现作法,芍药和芙蕖都是人们喜欢的花类品种,其中芍药还可以作药材使用,并有五月花神之称,芙蕖在古代专指盛开的荷花,在宋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出名的诗句,可见荷花不一定是刘禹锡所说的“净少情”,更可能是刘禹锡的个人情感倾向使然,或可能唐人偏爱牡丹多一些。描写花卉的诗句成百上千,蔷薇科属的桃花、梅花等,是最为常见的花卉,唐代自是也有不歌咏牡丹的诗篇,而刘禹锡这首《赏牡丹》犹如崔护《题都城南庄》歌咏桃花一样,称得上是赏花、乃至歌咏花卉的扛鼎之作。
有关洛阳渊源的诗词众多,如描写洛阳风景时便有很多可读的诗句,唐代诗人王绩写到“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千年前的唐人认为洛阳的风景好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刘克庄写“洛阳三月花如锦”,总而言之,唐宋时期洛阳的风景应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刘禹锡歌颂洛阳牡丹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情史丰富的宋代词人欧阳修,任职西京洛阳时写到“直须看尽洛阳花”,不知道是看实实在在的牡丹花,还是看洛阳如花似玉的女人,犹如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想必这些文人墨客赏花时必然也是再赏女人。
作为曾经十多个王朝的定都之地,在唐代更是有“诗城”之称,在唐代以前,洛阳的兴衰更是与国家的兴衰同步,宋代著名史学大家司马光在编撰历史巨作《资治通鉴》时评价洛阳,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若拿中国历史放置全球史来看,唐宋以降,中国的文明进展步入停滞期,好比洛阳城一般,自宋朝中叶以来,洛阳城的发展停滞,进而一步步沉沦为不知名的小地方。今日的眼光来看,司马光是十足的保守势力代表人物,但对于历史学的研究,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能著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自有他看历史的独到之处,他的家国兴衰论述得到后来者的文学家李格非(词人李清照之父)的延用,言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充分说明洛阳城举足轻重的地位,乃至关系到国家是盛世状态还是乱世局面。不可否认的是,拥有四、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洛阳城,今日的它早已褪去昔日的辉煌,今日人们唯能透过唐诗宋词感受古都洛阳城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