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互助、忠诚、奋进的精神,已然成为刘、张、陈三氏家族的祖训家规。围屋精神世代传承,成为了佳话与世人的楷模。
刘家祖堂神龛上方垂悬着三幅卷轴,平日里紧闭,不让人窥探,唯有初一十五、节日之际才予以展示,供后辈们敬奉朝拜。其中居中的画像描绘的是刘殷,两侧则是孔夫子与华佗。
据传,这三幅画皆出自刘良友之手。刘家乃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同时也是祖传医术医药世家。
刘殷公曾言: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乃最高尚之职业,教育子孙需世代传承。他的两位孙子,鹏波行医,越波教书。
自此,鹏波公将医术代代相传,越波公一脉亦代代出教书匠。
这三幅画像象征着刘家祖训,时刻提醒后人铭记于心。
自刘良友创办私塾学堂以来,刘家祖堂始终秉持仁、恕、诚、孝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为南坑村培育了一批批社会栋梁之材。
刘家私塾学堂常规招生三十余人,学费并无固定标准,富者多付,贫者少付,围屋的孩子则免费入学。此乃刘良友先生所立之规矩,世代相传。
刘家并非依赖私塾学堂维持生计,田租、店租足以保障全家生活无忧。
刘象禹乃刘家长辈,亦是私塾学堂的教师。私塾学堂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并无统一要求和规定。富贵人家的子弟可连读五至六年,贫寒人家的孩子则可能仅读二至三年便休学。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给教师授课带来诸多挑战,需分组、分科,甚至一对一进行教学。
刘德岗为长子,闲暇之时亦会代父授课。
他对学生的态度较为宽松,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讲课妙趣横生。只要他授课,学生们便欢声笑语,读书也格外认真。刘象禹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应让贤于年轻人。
“儿啊,我已年迈,力不从心。我将这些孩子托付于你,望你能肩负重任,将他们培养成优秀人才。”刘象禹对儿子言道。
“感谢父亲的信任!我喜欢这些可爱的孩子,定不负您的期望。”刘德岗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教育后辈的重要使命。
端午节前一日为“节敬”之日,学生家长前来向教师赠送礼品,同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刘象禹趁此机会征询家长们关于自己退休的意愿。
家长们皆知刘德岗德才兼备,且常听孩子们称赞德岗老师待人和蔼,授课水平高超,岂有异议?
刘德岗老师年方三十有余,身高约一米七,体型适中,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嗓音洪亮。他对待学生平易近人,对教学工作极其严谨。他如同慈父般,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刘象禹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完全沿用传统的注入式。规定需朗读之书,学生必须一律背诵。教学内容方面,新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老生则研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同时亦高度重视诗词楹联的教学。
刘德岗老师的教学方式独具匠心,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小型案例与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教学内涵,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迅速掌握知识,记忆深刻。教学内容更是丰富多样,涵盖了天文、地理、数学以及部分著名文学作品等现实应用教材。
刘德岗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极高,经常亲自前往县城选购书籍,并在学堂隔壁的小房间设立了阅览室,允许学生将书籍借回家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孙家的返祖归宗围屋易主,引入了善良人家陈茂仁、张斗养,使得刘、陈、张三姓共同成为围屋的主人。
刘象禹年长,德高望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围屋的第七任堂主。围屋三姓亲如手足,铭记历史,传承围屋精神,以崭新的姿态谱写围屋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围屋的刘世春、陈安昸、张金宝三位孩子年龄相仿,性格相似,知书达礼,讲义气,深受人们喜爱。他们在一起学习、写字、绘画,尤其热爱阅读和讲述书籍。
刘世春是刘德岗老师的儿子,尽管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儿子或多或少有些敬畏,但刘世春待人亲切,平易近人,毫无特别之处,时间一长,大家便毫无顾忌地与他亲近。
刘世春酷爱阅读,视书为生命,每次书房里上新书,他总是率先阅读。虽然这种行为略显霸道,但因为这些书籍是老师购买的,所以老师的书就等同于他的书,其他人也因此默许了他的行为。
每当父亲出差归来,他总是第一个接过行李,然后迅速翻找,寻找的正是书籍。刘德岗深知儿子的喜好,每次出门都会不忘为他购买书籍。只要有新书、好书,即使再难购买,他也会竭尽全力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