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约翰逊的问题布莱恩也考虑良久。
在《双城记》如愿以偿的为报社打开新局面后,他要考虑的不仅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还要扩大目前的基本盘。
伦敦一地百万居民确实是一块大蛋糕,而且这里还是世界商贸中心,那天他在印刷厂看到泰晤士河上密密麻麻的船只后,他就清楚《卫报》的未来不能局限在这一座城市。
《每日邮报》《泰晤士报》此时的影响力就已经遍布全国,就连欧洲各国也对这两种报刊有所耳闻。
布莱恩不期望卫报能马上实现弯道超车,但迎头赶上是必要的,另外他的小说未来肯定会印刷成书出版,但不会是现在,“六项法令”目前依旧是束缚在新闻、出版行业身上的枷锁。
对于这项臭名昭著的禁口令,布莱恩也无可奈何,而且不出所料的话在今天之后新闻审查部门应该开始注意他了,《双城记》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描写隐隐有煽动民众的倾向,这是目前执政的托利党所不允许的,辉格党势力自“贤能内阁”垮台后便开始一蹶不振,党派大佬大多退居幕后,不知道在哪里舔舐伤口。
因此类似主题的小说不会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说到这,布莱恩还要好好感谢一位朋友。
在他试探马考莱后,察觉到辉格党似乎渐渐有重新来过的意思,这才放心的放出《双城记》,表明自己和托利党背离的理念之后,果然马上就有“蹩脚文学俱乐部”找上了他。
这对布莱恩拓展文学界人脉有极大好处,无论何时何地,想要通行上流社会离不开三样东西,权力、金钱、名望,只要拥有其中一样,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才会愿意看你一眼,要是你拥有所有要素,那么他们就会将你高高捧起。
他相信现在司各特等人正狂热的研究着他所抛出的知识,而布莱恩在有了司各特等人的关系网后,也就不用太过担心托利党会对他直接下手。
你瞧,就像现在约翰逊等人还能和他在这里庆祝报社开门红;如若没有马考莱等人的影响,报纸早上被投放到白厅街,下午泰勒报业公司的大门就该被贴上封条了。
“你们知道玛丽·雪莱吗?”布莱恩问道。
约翰逊三人先是摇摇头,接着露出疑惑的表情,不是在讨论布莱恩接下来要写什么吗,为什么要提到其他人,还有这个人是谁?
他们都是新闻界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对各行业著名人物都有所了解,但对这个名字依旧闻所未闻。
布莱恩很诧异,他以为这位女士在前年出版了《弗兰肯斯坦》之后应该名声大噪才对,怎么就连约翰逊他们都表现出一无所知的样子。
要知道那可是史上第一位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的先驱者。
流传后世两百年,被称为科学怪人的经典文学人物,那个暴风雨夜里高大畸形的身影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噩梦。
“她是大诗人雪莱的妻子,今天我在俱乐部见到济慈时和他聊天时知道的,正是这位女士的作品给了我灵感。”布莱恩虽然疑惑,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