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作为大官,虽然很爱惜自己的名声,但是从另外一角度来看。这个被举荐的人,就会深深打上举荐官员的烙印,这样就会结党。被举荐的人,将会继承举荐之人的政治遗产,同时也享受着举荐之人带来的便利。
如果这个被举荐的人,如果旗帜鲜明的去反对举荐他的人,那么他将会在这个官场寸步难行,按照道德的标准,这个人就是道德有缺。毫无信誉可言,即使政见不合也不能反对举荐之人。可以说被举荐的人,就是举荐之人的死党,这个烙印一辈子也除不了。
再说第二种的铨选制度,从资历、才能、品德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东西都是犹如浮萍之木。资历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熬出来的,这种官就是懒官,每天摸鱼,慢慢的熬时间就行了。才能,这个就更扯淡了,能考上科举进士的,有几个没才能呢?所以这个才能,首先第一点就是文章写得好。然后就是品德,就是儒家那套的道德君子,就像你是个御史清流,这就是道德楷模。所以朱允炆,对于现在选官制度,是有很大的意见的。
“爱卿,朕有一问。你觉得现在的官员考察制度,选出的官员能快速的胜任官职么?或者这样的官员制度,能不能快速的培养出优秀的官员?”朱允炆问疑惑道。
“陛下,我朝的官员考察制度是太祖制定下来的,由于开国时期百废待兴,朝廷一直没有开科举,所以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举荐制度。后来朝廷稳定之后,太祖重开科举,参照前朝的铨选制度,制定并完善现在的官员选察制度。”
张紞顿了一顿,继续道:“至于陛下所问,现在的官员考察制度是否能快速胜任官职,或是否能快速培养优秀官员,老臣认为,这取决于诸多因素。”
“哦?愿闻其详。”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张紞。
“首先,官员的胜任与否,除了自身的才能和品德,还需要时间的历练和实践的磨砺。即使是才高八斗的士子,初入官场也难免手忙脚乱,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和学习。其次,优秀官员的培养,除了制度本身的完善,还需要朝廷的悉心栽培和严格监督。朝廷应该为官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同时加强对其行为的监督,确保其能够廉洁奉公,公正无私。”
张紞的回答虽然未能完全解答朱允炆的疑惑,但也让朱允炆看到了他对官员选拔和培养问题的深入思考。朱允炆微微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不过,朕认为,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举荐制度容易滋生腐败和结党营私,而铨选制度则过于依赖资历和品德,难以真正选拔出有才干的人才。”
“陛下所言极是。”张紞躬身道,“老臣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老臣认为,可以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增加对官员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加强对官员品德的监督。另外,也可以借鉴前朝的一些做法,如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和选拔。”
听到这里,朱允炆心中一动,他深知改革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朝廷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百姓的福祉。
于是,他开口道:“爱卿的建议很好,朕想来不是有一个现成的部门么?如果我们把都察院的责任职能重组,之前朕就一直有所思虑,督察御史之职,本身就有纠察之责。但是其风闻奏事之能,让朕深感忧虑,如此朕思来把风闻奏事之权稍加限制。让监察御史来负责此事,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廉洁奉公,为朝廷和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