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因朝廷崇文抑武,导致军中多出些将门世家。
或许很多人纳闷,宋朝崇文抑武,军将本受压制,怎么将门世家却兴盛了起来呢?
这原因说穿了其实很简单。
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有这么一句话: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但是一个真正想要成为天子的大将,其背后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只在军中,例如宋太祖黄袍加身时,其影响力几乎覆盖了朝堂内外,许多文武大臣皆拥其众也。
而到了大宋建立后,大宋君臣为了限制武将的影响力,却都把武将及其亲属的仕途发展作了限定。
文臣及其家属后代或可转任武将(如种世衡、王韶等),但是武将及其后代却绝不可能转迁入文臣系统,除非这一家子连续好几代不曾在军中出头。
这就导致武将的后代发展路线变得较为狭窄,为了维持家族名望就只能继续在军中发展,如此自然而然的也就发展为了将门世家。
将门世家的子弟从军发展很容易,但是若有哪个想通过考举入仕,那就不太容易了,或者应该说基本上不太可能,便是你做的文章花团锦簇,才华高卓,考官也不会纳你。
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官家破例允许其考试制诰,或许可赐得进士出身。
北宋真正比较著名的几个将门世家,却有杨家将、呼家将、折家将、种家将等。
这几家可谓是代代出得有名有姓的将才,正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路子可走,只能去疆场上喋血挣军功。
相比之下其他如高、曹、张、石等将门,很多时候却出得几代纨绔,却是他们拥有另一条维持家业的路子——与官家联姻。
却说种家将,其源头却是宋太宗年间的大儒种放。
种家将的崛起,却与西夏之生发息息相关。
种家崛起的第一位名将乃种放之侄种世衡。
昔西夏李元昊立国后入寇西北,大宋边事糜烂,败绩连连,后有名臣猛将攘夷护边,其中尤以种世衡、狄青二人为最。
种世衡勇而多谋,其子侄辈更是英杰辈出。
世衡八子,古、诊、谘、咏、谔、所、记、谊,其中种诂、种诊、种谔战功最著,关中百姓称其为“三种”。
及至此时,种世衡及其子侄辈大都作古,种家将第三代中,种师道,种师中兄弟乃其中的佼佼者。
延安府乃是种家的根基所在,历代延州经略使几乎都由种家子弟担任。
此时的延州经略相公正是种世衡幼子种谊,时人称之为“老种”,年轻一代的种师道被称作“大种”,种师中为“小种”。
陈通在离开相州之前,曾经专门调查过王进的身份背景,其父王升身为上代禁军八十万都总教头,军中故旧友人颇多,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侍卫步军司太尉陈从善,另一个就是种师道。
昔年种师道蒙父辈军功,得以补三班奉职,恰王升为三班教头,对种师道颇为照顾,二人更情义相投,遂以兄弟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