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司徒。”一旁的马日磾见状,急忙替蔡邕求情道,“蔡伯喈乃是当世大儒,旷世奇才。其虽附董,却也并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之事,还望司徒开恩!”
“正因蔡邕乃当世大儒,更应为天下士人之表率,而非跟国贼沆瀣一气!”王允丝毫不给马日磾半点面子,乃不容置疑回应道。
马日磾听后却是无从辩驳,遂低头沉默不语。显然,这里面自然蕴含了不少话外之意,二人之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今首恶虽除,震慑力却是远远不够。否则日后朝中又出国贼,凭借趋利避害的本能,依附之人必然众多。
然问题在于打击面又不宜过大。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王允等几个诛董的主谋之人,余下众官吏基本上都受其胁迫而无奈依附之。故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抓典型立威。
话说回来,董卓得势之时,其麾下党羽遍布朝野,然时下王允却唯独不肯放过蔡邕,自然是做过周密的算计。
眼下驻扎在长安城附近,手中有部曲的将领自然是得罪不起,小鱼小虾又起不了震慑效果,王允便将目标锁定在了蔡邕身上。当世大儒,影响力够大,又亲董,且手中无实权,更无军队,王允自然无任何顾虑。更为重要的是,董卓身死之后,蔡邕当着百官之面对其流露出同情之意,无疑给了王允一个极好的惩治籍口。
王允主导诛董之事,在百官眼中便是汉室再造之功勋,威望一时无二。且多年隐忍,一朝功成,刚愎自用的秉性随之暴露无遗。
当年赵高在秦二世以及众官吏面前指鹿为马,借机观察众人的态度和想法,之后按照陷害那些同自己政见相左的人。
而今王允趁机以雷霆之势将蔡邕收监,扣上从贼的罪名,便可借势警示同其相关的其余士子官吏。这些人为了明哲保身,便只能依附王允。如此一来,王允在朝中的势力便会愈发壮大,继而凌驾于朝中任何一方势力之上。
在场众人中虽多有不少同情蔡邕者,看到连太尉马日磾都劝不动王允,且又碍于其威势,怕祸及自身,也只能无奈保持沉默,眼睁睁看着廷尉府派出的人将蔡邕收押。
董卓死讯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城。百姓如过年过节一般,纷纷张灯结彩,奔走相告。就连平日里生活拮据之人也将压箱底的余钱取出,换取酒肉庆贺。
李儒见城中发生异动,早在王允命人赶至京兆尹府捉拿之前,便换上寻常百姓衣物,打扮成蓬头土脸之态,混入流民堆里不知所踪。